禧低聲商議了一下,然後說道:“修市場的費用由商稅局以購買的形式一次性給付,不過得等收到稅後至少得等半年。如何防止逃費正在商議想辦法,兩位也可以集思廣益想點招出來。至於說損失由朝廷補足兩成最高收益,不知道兩位以為如何?”
曹、李兩位商議了一下,也只好點頭同意了。
劉一燝家裡就有很多生意,知道如果收稅那就是無本萬利的事,就算只按兩成收也是很大的一個數目,當有銀子了把股份收回來就可以,至於說什麼世襲罔替,那是指股份不是制內容,到時候給這些人重新指一點投資渠道就可以了,大不了讓他們去開礦,那可是大賺頭他們肯定同意。
第二天一早,朱延禧和劉一燝到政務院剛剛跟信王和葉向高等人說了頭一天的經過,談敬就來了。信王問:“談公公是來傳旨的嗎?”
談敬說:“回信王的話,奴才不是來傳旨的,皇上說他已經不輕易插手日常事務,所以只讓奴才來提個建議。”
175 工商稅務(下)
信王等聽談敬說他不是來傳旨只是來轉達天啟的建議。還有些沒有反應過來,這皇帝的要求不就是旨意嗎?
談敬輕聲說:“皇上說了,既然是說好了不插手朝廷的日常事務他就要守信用,除非政務院已經不能正常運轉,或者是出現了戰爭、內亂等苗頭。皇上在五月開了飯店、首飾鋪、成衣鋪、醫院等幾家皇店,從這一個月的過程中皇上發現了一些問題,估計朝廷跟商家的合作上用得上,所以讓奴才來轉達幾點建議。”
信王聽了談敬的解釋,覺得天啟搞這一套有些好笑,不過他尊重天啟的意願,對談敬說:“政務院議政處中無站客,公公既是替我皇兄傳話,就請坐下慢慢說吧。”
談敬知道軍務院和政務院中不下跪行禮,軍機處和議政處中都要坐著說話,這些都是天啟定下的規矩,於是告了罪坐下說道:“一共是五件事,各位大人請聽奴才慢慢說,因為皇上怕大家誤會這是必須執行的旨意,所以沒有落於文字。皇上說了這只是建議,能不能辦怎麼辦請各位大人商議,實在為難可以讓聖學院幫忙。”
劉一燝拿出紙筆對大家說:“既然是皇上根據皇店發現的問題,肯定跟經商有關,下官恰好主管這一攤子,就由下官來記錄吧。”
信王對劉一燝點了點頭然後對談敬說:“談公公請講。”
談敬說:“皇上透過一月的經營,發現做生意獲得利潤不如把銀子放錢莊裡得利息划算,反正都是兩成封頂,干與不幹都一樣,這樣一來會讓做事的人越來越少,建議大家想想辦法。”
劉一燝一邊寫一邊說:“這事下官知道,也早就覺得裡面有問題只是沒細想,先寫下來一會兒商議。”
信王也點了點頭說:“幹事的不如不幹事的,這肯定不行。”
談敬又說:“第二件事也跟利潤封頂有關,這做生意分淡季和旺季,旺季兩成封頂了這淡季的損失就沒法補回來,總的一算很多人可能會虧本,時間長了商家會不滿的。”
朱延禧這時候說:“昨天南北商會的還說到投資沒利潤時的損失問題,下官沒辦法只好說按兩成給他們補足,但這不是長久之計,如果不想個好辦法,恐怕商稅局沒開始收稅就要欠下鉅額債務了。”
談敬說:“皇上的第三個建議是把商稅局再分一下,分為工商局和稅務局。工商局專管登記商戶制定規矩,稅務局專管執行規矩,免得執行規矩和制定規矩的是同一個人,引起商戶們的猜測和不滿。”
朱延禧皺眉說:“新事物還不成熟就分家,商家方便滿意了恐怕朝廷事務就會增加,而且兩個部門幹一個部門能幹的事,互相間也容易扯皮。”
葉向高說:“先記錄慢慢商議。”
談敬說:“第四件事跟第三件事有關,皇上準備成立一家公司,要先在朝廷的工商局中登記。”
韓爌詫異道:“皇上想再開皇店只管開就是了,工商局還沒有成立,就算是成立了也只管百姓管不著皇上啊。”
談敬說:“皇上這次不開皇店,他要以普通百姓的名義開一家公司。皇上的意思是要跟普通商家公平競爭,最後找出一個值得推廣的模式。”
葉向高家中有很多生意,知道如果要把生意從小慢慢做大非常不容易,假如能夠把生意好的商鋪像種稻秧一樣移栽過來,那時間和錢財方面不知道要節約多少。於是動容道:“下官還以為皇上把朝中事務推出來是享清閒去了,原來皇上還有這樣的考慮,下官慚愧!”
信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