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外務,修道之事多為我師弟所為,我師弟年紀雖輕但也小有名氣,人稱其為‘十全真人’,觀主的話我師弟當可試說一二。”
瘦高道士笑道:“看得出來你專管外務而且身手不錯,只是你師弟怎麼會稱為十全真人?不知道他都會些什麼有哪十全?”
石全心中暗罵張亮不仗義,事到如今也只有硬著頭皮上了,他點頭說:“我師兄的話多有不實之處,貧道出家之前的俗家名字叫石全,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十全,兩位前輩且莫誤會。”
老道士原來是半眯著眼睛的,聽了石全的話睜大眼睛問道:“聽石道友的口音不是遼東人?”
石全面不改色地說:“我正是遼東懿州人,只因家師是南方人而我常年侍奉家師所以沾了點南方口音。”
老道士問道:“原來是南方高人之徒,那你們師父呢?”
石全說:“家師已於三年前駕鶴仙遊了。”
老道士半信半疑地問:“既然石道友得到高人所授,請解釋一下‘道生一’這話的意思。”
石全在老君觀時也常聽他師父龍道士講道,對一些道家經典也有一點見解,他想了想說:“一般的解釋‘道生一’就是無中生有。”
老道士點了點頭問道:“無就是無,有就是有,無中如何生有?”
石全說:“比如說蛋孵雞筍生竹,不是憑空出現雞與竹,而是蛋與筍變化而來。我們只把有雞或者有竹看著是一種有,把無雞或者無竹看著是一種無,其實是沒有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絡。再比如我們在河邊看見河裡的水,只知道這水可以澆地種莊稼,也可以人喝牛馬飲,但當水積聚過河岸時就會發生水災,可見水聚集多了會從有用變成有害,正所謂無並不是真無,而有也並不是真有。”
老道士說:“既然不是真有真無,那道生一豈不是也會成為道生無?”
石全說:“如人看筍,則筍變竹為無;如人看竹,則筍變竹為有,主要看你關注的是什麼。道家之道主要在於天地間存在的至理,還有其生生不息的變化,根據你所關注之物而無中生有,又根據你放棄所關注之物而趨於無。”
見老道士對自己的話不置可否,石全問道:“不知道長以為在下說得如何?”
老道士說:“貧道認為道初時為混沌,既為混沌何來有無之說?”
石全說:“念為心生,既然道初為混沌,自然也沒有人,也就沒有有無之執念。”
老道士想了想又問道:“石道友的話令我茅塞頓開,再說下去就像佛家參禪了,此話就次不提。都說道家之精義在於一個變化,而萬變不離其宗。想我道門所推崇之典籍一為《道德經》一為《南華經》,石道友對這兩部典籍有何評價?”
石全說:“《道德經》主要講述天地萬物之至理,《南華經》主要講人如何順天地之理而為,都是精妙絕倫之語。”
339 你是頭豬(下)
張亮和石全離開後瘦高道士問道:“師兄,這兩人有問題嗎?”
老道士想了想說:“明天一早讓他們都離開,就說本觀太小容不下高人。”
瘦高道士問道:“師兄是覺得他們有問題?”
老道士說:“看其說話和體態氣息,姓石的道友應該在道門中修煉過一段時間,我只是對他的口音有疑問。假如真是他師父影響應該也有限,他說話時雖然盡力在掩飾但異地口音太重,這其中很有些說法。假如他們都真是道門中人,一個易發怒去跟人打鬥另一個容易受影響也不好,觀裡已經有個這樣的人不可再有。假如他們不是遼東人也不是道門中人,那麼他們所謀者必然很大,是本觀無法應對的勢力。”
瘦高道士點頭說:“那我明天去辦。”
老道士想了想說:“讓虛行給他們送個火盆去,順便給他們道個歉,畢竟是他先動的手。了除一切恩怨不再有糾纏,對這樣的勢力我們最好是敬而遠之。”
虛行就是首先對張三踢了一腳那個道士,另外一個胖道士脾氣不大好也愛打架,觀主讓他在屋裡靜坐思過。虛行接到觀主傳來的話露出不高興的樣子,但也不好反對就叫了個人跟他抬了個火盆到張亮他們房中。張亮等人正在屋子裡議論觀主找他們談話是什麼意思,見虛行送來火盆時高興之餘也有些詫異。
虛行說:“小道虛行,傍晚時脾氣不大好多有得罪,請幾位不要見怪。”
張三見別人來道歉也說道:“不打不相識,道長人不壯但很靈活,我很捱了你幾下。”
這時候跟虛行同來的道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