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又作什麼用了?”
侯良柱說:“糧食吃不完的有錢人就收去存起來了,存多了一是直接釀酒,二是養豬養牛吃肉,這就是為什麼四川雖然偏處於大明西南角但釀酒的燒房多的原因。釀酒這東西一是技術二是傳承,經常有多餘的糧食用來釀酒技術自然會不斷精進,這就是所謂的熟能生巧。水多但不容易氾濫因此旱災、水災、蟲災等天災少,加上戰亂比外面也少些,技術和工具也容易傳承下去,酒香肉多也是有錢人喜歡在四川生活的原因。”
劉僑說:“這酒可以存放但肉不能存放,活豬活牛也不能老養著耗費糧食,四川人是不是天天喝酒吃肉啊?”
侯良柱搖頭說:“哪裡能呢?四川人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要敬神敬祖,所以初二和十六就能拿敬神敬祖敬完了的酒肉自己吃,這樣的人家也算是很殷實的人家,一般的窮人一年也吃不上幾回肉,能把肚子填飽也就不錯了。只有大富大貴之家天天缺不了酒肉,加上四川不像外地那麼刻板,男人之防也沒有那麼嚴厲,所以很多有錢人都想到四川來享受花天酒地的生活,但安逸的生活享受久了就沒有什麼志向,這也就是‘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原因。”
劉僑笑了笑說:“男女之事我知道,漢朝是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的故事不就是成都發生的嗎?一個男人能隨隨便便勾搭上一個喪夫的寡婦,這在外面是不可想象的。想我小時候我們老家那會兒有個寡婦,死了男人後就從不出門要守節到死,平常時期三尺高的童子都不得進門,家中叔伯兄弟要說話都要隔著門說,傳遞物件都是說一聲放在桌子上就走,從來不見面也不接觸的,外人那更是聲音都很少聽得到。”
兩人說話間部下已經過了搭好的竹筏橋,這竹筏橋搭得很是巧妙,全是由人用竹竿紮在一起成一個個長方形上面站上人,水只是急但不深全由上面的百姓用竹竿撐在河底吃住勁,因為水可以從竹筏下面流過所以撐竿的人不算吃力算是架了座浮橋。士兵們怕竹筏承不住勁沒敢一起壓上去,幾個幾個的輕腳輕手地牽著馬走看得撐竹筏的百姓都抿著嘴笑,見沒兩個人了劉僑和侯良柱也過了河。
過河後劉僑說:“我算相信龐統是死在雒城了,只有攻城時主官要鼓舞士氣才衝在前頭,行軍時主官肯定走在中間而不會衝在前頭充英雄。我們開始過個河都要先派一部分人過去看地形加強警戒防止意外,龐統和劉備過白馬關就不知道這麼做?假如真是他在白馬關中了埋伏,也算是他lang得虛名該死,遇到險地不先派人去危險處探查,那不是找死那是什麼?”
侯良柱說:“劉大哥真厲害小弟佩服,看來名揚天下的龐統也不過如此比不過你,閒下來還請劉大哥多指點一下。”
兩人說話間部隊繼續前行,昨天兩人是沿河靠山走,路一斷除了翻山坡就只有修路再走,現在河這邊是平地,中途遇到幾處斷路的情況他們就繞田而過。因為遭受過糧食危機更知道莊稼的重要,無論是官是兵都有意離莊稼遠一些不去踐踏,讓周圍的百姓和隨行的兩個書辦暗暗點頭。
走了很長一段路後,大家來到了一處岔口,一處是過河進山另一處是沿山直行,劉僑把嚮導找過來問:“這山叫什麼名字?”
劉僑這話問得兩個當嚮導的書辦有些莫名其妙,其中那個高點的說:“大人,我們這裡的山多數沒有名字,偶爾有幾座叫什麼唐家山李家山的,但大多數山都沒有名字。”
劉僑奇怪地問:“沒有名字你們怎麼區分?就算要砍柴也要說一說進哪一坡山吧?”
高個書辦說:“我們這裡都是用進山的路來區分的,比如說什麼棋盤溝、廟子溝、黃泥溝、響水溝等,這條進山的路叫黑熊溝,據說很多年前有人在裡面發現過黑熊所以才這麼叫。”
劉僑點頭道:“想唐朝時的地名也多以某地之南命名,像什麼江南道、山南道、淮南道、嶺南道和劍南道,這裡只叫路而不稱山,應該是比較有古意的。”
高個書辦高興地說:“大人真厲害,我們四川就是劍閣以南所以屬於劍南道。”
侯良柱看了看地形輕咳了一聲對劉僑說:“假如沒有什麼忌諱劉大哥何不直接問這兩個嚮導要去的地方在哪裡?”
劉僑一聽也有道理,透過這兩天的交往他能感覺到這個侯良柱和兩個書辦都不是壞人,他想了想說:“我這次來這裡是奉了皇上的命令尋找一處叫天師觀的地方,你們可知道天師觀在哪裡?”
本來以為兩人不知道,要找到天師觀還要費一番周折,誰知道矮個的書辦說:“天師觀啊,我知道在哪裡,不過那道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