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6%人口的母語瑞典語。少數人口包括了薩米人、俄羅斯人、猶太人等。大多數芬蘭人信奉基督教路德宗,大約1%的人口則信奉東正教。其餘包括了少部分基督教新教其他教派的教徒、羅馬天主教徒、穆斯林和猶太教徒。冬季戰爭後大約有12%的人口需要被安置。戰爭賠款、失業問題以及對芬蘭保持獨立前景的不確定曾導致了大批的移民在1970年代離開芬蘭。而到了1990年代“華約”解散。東歐鉅變及蘇聯解體後。芬蘭又開始接收大批難民與移民,數次戰爭都沒有波及到這個地方,所以他們的生活水平開始穩步的增長,目前已經是整個歐羅巴地區最為發達的地區了,雖然之前也曾加加入了歐羅巴,但是因為當地的保守,所以歐羅巴的觸角一直都沒有完全的伸進來,能源集團要接手的話也不需要大規模的肅清活動,僅僅是需要建立一些必要的機構就可以了。
首都赫爾辛基素稱“波羅的海明珠”,是一座花園般現代化都市。街道寬闊,商業繁榮,現代建築和中世紀建築具濃郁的民族特色,市內眾多的各種型別的博物館吸引著各地遊人。
芬蘭總面積共338;000平方公里。是歐洲第七大國。南北最長距離達1157公里,東西最寬為542公里。
芬蘭被譽為“千島之國”與“千湖之國”,地勢北高南低,內陸水域面積佔全國面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精確來說全國共有187;888個湖泊和179;584個島嶼。芬蘭地勢平坦,拉普蘭北部地區位於芬蘭、挪威邊界的哈爾蒂亞峰海拔1;328米,為芬蘭最高點。芬蘭最長的河流是凱米河,長512公里。
除了湖泊之外,全國為大片森林覆蓋。佔總面積的667%,以松和雲杉為主。可耕種面積較少,僅佔8%。島嶼大多在西南部以及芬蘭半島南岸地區,著名的有奧蘭群島。
芬蘭冬季寒冷,僅南部較溫和。全國13的土地在北極圈內,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從南至北,1月平均氣溫約416c;7月氣溫1613c。年降水量約400600毫米。水力資源豐富。有銅、鋅、金、鉻、鈷、鈦、釩等礦藏。芬蘭地處北緯60度到70度之間,有四分之一的地方處在北極圈內,最北的地區夏天有73天太陽不落於地平線下,冬天則有51天不出太陽。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吸引了大量的世界各地的人到這裡來看極光,李從就曾經是其中的一員,所以對於這個國家的歸順他很滿意。
在瑞典的埃裡克國王1154年將基督教帶入芬蘭之後,兩國在700年間就一直保持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瑞典語一直是行政、教育機構的第一語言。而芬蘭語直到19世紀芬蘭民族主義高漲以及芬蘭的第一篇民族詩史《卡勒瓦拉》發表後才受到重視。1808年芬蘭被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軍隊佔領,此後芬蘭就一直就是俄羅斯帝國內的自治大公國。直到1917年。1917年12月6日俄國布林什維克革命後不久,芬蘭宣佈獨立。1918年這個國家經歷了一次簡短但卻刻骨銘心的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與蘇聯兩度交手:1939~1940年的冬季戰爭以及1941~1944年的繼續戰爭。1944年~1945年間的拉普蘭之戰中,芬蘭又將德國人趕出了芬蘭北部地區。1947年和1948年與蘇聯簽署的多份條約規定了芬蘭對蘇聯的義務與限制,芬蘭也在1940年和約的基礎上作出了更多的領土讓步。1991年蘇聯解體後芬蘭終於可以自己決定命運,並且在1995年加入歐盟,然後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在2019年的時候應邀加入歐羅巴,但是不是核心成員。
森林覆蓋率高達667%,約20247萬公頃,人均佔有量389公頃,木材儲積量2048億立方米。礦產資源中銅較多,還含有少量的鐵、鎳、釩、鈷等。泥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約700億立方米。相當於40億噸環保油。有兩座核電站。只是能源集團處於自己戰略的需要。不準備開採這些泥炭,這裡當年被能源集團十億美金買下開採權。
戰後長期奉行同蘇聯保持睦鄰友好關係、不介入大國衝突、同各國發展友好關係的“積極的和平中立政策”。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芬蘭對其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將發展同歐盟的關係作為外交重點。1995年1月1日起成為歐盟正式成員。芬仍堅持奉行軍事不結盟和獨立可靠的防務政策,密切與北約的合作,同時繼續與俄羅斯保持睦鄰關係,支援俄融入國際社會。芬已正式承認183個國家,與165個國家有外交關係。可以說就是這種幾面不得罪的政策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