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上俄羅斯人則更願意與中國同行合作,例如合作研發用於21世紀的先進殲擊機和導彈武器等,因為俄國人清楚與中國合作能獲得穩定的資金來源,而這是印度方面所提供不了的
印度人最討厭的就是在他跟巴基斯坦作戰的時候有中國人的身影了,當然這一切都是跟幾十年前的自衛反擊戰開始的,那個給他們的印象是太深了。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藏南和印度之間的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英國種下中印邊界糾紛的禍根:xxx、xxx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過去中印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邊界,兩國人民亦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只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以印度為基地,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這才逐步使中印邊界發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狀況,對中國xxx和xxx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爭執的種子。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舊中國曆屆政府都沒有承認的英屬印度當局對中印邊界非法、無效的劃分,而且進一步侵佔我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企圖透過武力手段把極不合理的大片領土要求強加於中國。
印度獨立後,xxx地方政府認為印度脫離了英國的管轄,xxx同樣也應從英國侵佔的特權下襬脫出來。為此,xxx地方政府與印度駐拉薩“代表處”進行了交涉。對xxx地方政府的合理要求,印度政府卻以大國主義的傲慢態度宣佈,它就是要繼承英帝的衣缽。英國侵略者雖然炮製了“麥線”,但好長時間未敢侵入中印傳統習慣線以北和非法的“麥線”以南地區,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趁中國處於抗日戰爭困難時期,乘人之危派兵侵佔了這個地區的一小部分,如瓦弄、噶拉塘等。印度獨立後,印度當局不僅繼承了殖民主義者對中國領土的侵佔,而且還對中國領土進行新的蠶食,逐步向“麥線”推進。
1951年2月,印度政府乘新中國成立之初忙予內務無暇顧及中印邊界問題與抗美援朝戰爭之機,派兵100餘名越過西山江、達旺河,侵佔門隅首府達旺,強迫一直在那裡行使管轄權力的中國xxx地方政府搬遷;印度在侵佔達旺前後,還侵佔了“麥線”以南門隅的馬果等地。10月,印軍一部又在直升飛機的配合下,侵佔了上珞瑜的巴恰西仁地方,在梅楚卡等地強行建立兵營。xxx解放後,印軍繼續向傳統習慣線以北、“麥線”以南各地開進,遭到當地居民的抵抗。1953年阿薩姆邦的印軍一個來福敵連共70餘名官兵,逆蘇班西里河西而上,侵入塔吉村時,被埋伏在叢林中的珞巴族居民用弓箭將其全部射殺。到1953年印軍基本上侵佔了門隅、珞瑜、下察隅各地。在此基礎上,印度政府於1954年在已被和即將被其侵佔的“麥線”以南、傳統習慣線以北9萬平方公里的我國領土上,建立起它的“東北邊境特區”,並修正官方地圖,將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原來一直按明的“未經標定邊界”第一次改標為“已定界”,企圖使其侵佔的中國領土固定化、合法化。然而,印度軍政人員自知“麥線”不合法而感到心虛。1955年4月6日,侵駐下察隅的印度官員發出一份絕密檔案稱:“我奉命通知,今後‘麥克洪線’一詞和‘邊境線’的說法應停止使用,……‘麥克馬洪線’的提法,應立即用‘東北邊境’一說代替。”此後,印軍又越過“麥線”向北推進,侵佔了xxx的兼則馬尼等地。
自衛反擊作戰在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地區進行。印軍部署的兵力有1個軍部、1個師部、4個旅部、21個步兵營,總計約22000人。印度陸軍原是英國殖民地軍隊,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北非、南歐、東南亞諸戰場作過戰,自吹噓為“打遍歐、亞的勁旅”。與我作戰的印度第四師號稱“王牌部隊”,是“印軍編制、裝備、訓練的試點部隊”。
中國邊防部隊的主要部署是:以xxx4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克節朗地區印軍的進攻,然後殲滅克節朗地區和可能由達旺地區來援之敵;以xxx1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印軍進攻,然後殲滅侵入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之敵,並視情況擴張戰果;同時,以xxx昌都、林芝、山南分割槽部隊,向當面之敵反擊,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戰。
中國邊防部隊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