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0部分

本生存空間。

汪志作為科學小說實踐的《無名島上》,不僅誤入了科幻小說領域,在題材上更接近於一般的驚險科幻小說,並且將背景設定在海外。這似乎也有違他在論著中要求的“科學小說作家必須深入生活,瞭解科技工作者”的初衷。事實上,汪志所居住的綿陽便是長虹彩電的大本營。在這家曾經位列世界彩電第一的企業裡,絕不乏高層次的科技工作者可以接觸。這些幕後英雄如何在技術層面上推動長虹的進取?應該是能寫成史詩般作品的大題材。而如果選擇這個身邊的題材,在深入生活和收集資料上,也並不需要汪志破費太多。他沒有作這個選擇,筆者深感遺憾。

其次,汪志的交往面基本侷限在科普圈子裡。他介紹科學小說的文章,目標讀者似乎也只是科普界人士,完全是在科普的語境裡探討問題。這樣很難引起文學界的注意,而那才是科學小說真正能夠生存下去的土壤。

而且,這個狹窄的交往圈子,似乎也使得汪志的眼界較為封閉。《論科學小說》一書出版於1989年,2004年《科普創作通訊》第四期中,也發表了他的《論科學小說》一文。與十幾年前的觀點一般無二。十幾年裡,不僅它的“強鄰”科幻小說早已面目一新,而且也有了一些堪稱“科學小說”的實踐。主流文學界如劉為民等人,也已經在研究科學對文學的影響。象清華大學和天津大學這樣的傳統理工科院校,更設定了中文系。這些中文系,天生便是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跨文化交流”的場所。筆者就認識一位清華大學中文系的研究生,堅持研究科幻小說。這些時代發展的成果汪志似乎仍未接觸到,更為加以利用,殊為遺憾。

不過,無論如何,筆者相信,汪志的名字將永遠與“科學小說”相伴隨。而“科學小說”本身,也必然會成為一個響亮的名字!

第四卷:科幻的藝術規律 第六章:科幻文學與其它型別文學

下六章前言

第一節、科幻文學與武俠文學

第二節、科幻文學與偵探(推理)小說

第三節:科幻文學與環境文學

下六章前言

在上一章裡,筆者分析了科幻與兩種最接近的型別文學的關係。本章裡,再分析另外一些型別文學:科幻文學與武俠文學、科幻文學與偵探(推理)小說。它們與科幻的關係不那麼緊密,但仍值得一提。

第一節、 科幻文學與武俠文學

這裡的“武俠文學”主要指包括西方的騎士小說、日本的武士小說和中國的武俠小說等型別在內的文學作品。不過,這種以英雄傳奇為主的文學體裁只是在中國才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所以,也只有中國科幻作者才受到它的強烈影響。許多中國科幻作者都創作過,或者正計劃創作武俠作品。許多科幻作者兼為武俠文學作者,如香港的倪匡和黃易。

相當一部分科幻文學與幾乎全部的武俠文學都擁有“架空歷史”的特點,都具備英雄主義的精神內涵,都有濃郁的浪漫主義風格。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交匯點:武俠文學發展到“新派武俠”階段,剔除了舊武俠的鬼神色彩,故事中的奇蹟嚴格限制在“人體潛能”的範圍內。這與剔除了傳統神話故事鬼神色彩的科幻文學十分接近。

有意思的是,新加坡科幻協會的朋友將中國式的武俠文學也算作科幻作品,理由便是,武俠文學中描寫了對人體潛能的幻想。當然,武俠文學畢竟還是與科幻文學完全不同的型別小說,但這種觀點道出了科幻文學與武俠文學的內在聯絡,那就是都在“超現實而不超自然”的界限內展開想像。

武俠文學的本質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超凡的個人武力要成為故事的主要線索,而不是陪襯。比如,福爾摩斯偶爾也有精彩的拳術和劍術,也有“馬車追蹤術”等非凡手段,但他解決問題主要還是靠智力。二是體制外的行俠仗義。俠們必須憑藉自己的良心判斷善惡,而非職業體制。比如,儘管007經常靠武力化險為夷,但他只是英國情報部門的僱員。他的善惡觀由情報部門確定。所以他不是“俠”。

在武俠文學和科幻文學的結合方面,一些科幻作者也進行了嘗試。倪匡的衛斯理故事就有武俠風格。衛斯理的岳父白老大有幫派背景,只是在香港的法制社會中逐漸被“漂白”了。許多故事裡,衛斯理和白素都扮演著“俠”的角色。黃易的凌渡宇系列也有明顯的武俠風格。凌渡宇本身有類似特異功能的超級武力。他所參加的國際抗暴聯盟,更是一群非政府的“跨國大俠”組織,支援過南非黑人等抗暴戰鬥。其鉅著《尋秦記》、《大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