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這麼分就行了。這樣就避免了無休止的,看似也無意義的爭論。
其實,搞清科幻小說的內部門類在實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前所述,科幻文藝本身就是從大文藝中分化出來的一個型別文藝。科幻在成熟過程中,內部又不停地分化。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讀者細分的過程,也是作者分化的過程。擅長寫這類科幻的作者不擅長寫那類科幻;喜歡看這類科幻的讀者不喜歡看那類科幻。對於作者來說,哪些讀者是自己的目標讀者?對於出版社、雜誌社來說,哪些讀者是自己的消費群體。他們絕不能不考慮這個問題。
這其實是一個要不要分灶吃飯的問題。科幻的家業大了,以前混在一起的幾個兒女,要不要分開另過呢?如果考查一下對於某部科幻作品的批評意見,會發現其中有很多都是沒有分家帶來的後果:持這些批評意見的讀者,根本不是這類科幻作品的讀者。但他們認為,科幻應該是鐵板一塊,只有自己那一類才是正宗。而被他們批評的作品恰好不屬於這個“正宗”。
從邏輯學的角度講,要進行劃分必須先確定劃分的依據。總的來說,以上那些劃分工作在確定依據方面作得都不夠深入和清晰,導致分類的結果也含糊不清。筆者的分類標準,是一個敘事學的標準: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
(小說)敘述的事件不僅有上述邏輯上的關聯,也存在著等級的區分,即不僅有橫向的、水平的聯絡,也有縱向的、垂直的區分。在敘述的事件中,一些事件顯然比另外一些更重要,即一些是主要事件,一些是次要事件……前者是敘事闡釋語碼的重要部分,它透過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來推進情節……而“次要”的事件在這種意義上卻沒有這樣重要,即使省略也不會影響整個情節的邏輯,儘管這種省略會給小說的審美價值造成損害……它們的任務是豐富、具體和完成中心事件。《文學理論要略》196——197頁
劃分作品,首先要挑出它的主要事件。具體到科幻而言,科學是科幻的源文化。對於不同的科幻作品來說,它的主要事件和客觀的科學技術知識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絡,是筆者進行分類的基本標準。以此為據。認為科幻小說至少劃分為以下六大門類:預言類科幻、創意類科幻、象徵類科幻、傳奇類科幻、反科幻和元科幻。
第四卷:科幻的藝術規律 第一章:科幻文學的基本類別(2)
第二節:預言類科幻
喬治本福德(Gregory Benford)認為:科幻小說是一種可以控制的去思考和夢想未來的方式。布拉德伯裡(Ray Bradbury)認為:科幻小說是真正關於未來的社會學研究。特里卡爾(Terry Carr)認為:科幻小說是關於未來的文學,講述了我們希望看到……或者我們後代看到的……明天的奇蹟的故事,這段時間也許是下個世紀,也許是無限的時間延伸。
是的,他們講的都不錯。但他們只是提到了科幻文學裡的一種——預言類科幻小說。絕大部分科幻作品,根本和預言沒有關係。
以科學技術某些真實的前沿課題為素材創作的科幻小說,屬於預言類科幻小說。這類小說的主要事件完全取材於科學技術的前沿課題。在所有科幻作品裡,它們恰恰是數量最少的一類。
把握這個概念的重點,是“真實的前沿課題”。凡爾納經常被外行稱為偉大的預言家。但如果按照預言類科幻的嚴格定義去考查,只有《海底兩萬裡》和《征服者羅比爾》才算得上預言類科幻小說。不知有多少篇文章都在說,是凡爾納在這篇小說裡發明了潛艇,其實潛艇當時早就存在了,凡爾納只是考查了當時的潛艇技術,以及海洋學研究現狀,以這些知識為素材,寫成了自己的小說。
在《征服者羅比爾》中,凡爾納具體考查了當時的一個前沿課題——比重大於空氣的人造物體能不能飛行。作品一開始便記錄了當時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一種認為人造飛行器的前途是飛艇,一種認為將是比重大於空氣的飛行器。只有後者才能克服氣流的阻力。
威爾斯早期的作品都與預言無關,而是他自己的創意。到了後期,他開始寫現實中存在的科研課題。在《獲得自由的日子》裡,威爾斯描述了一次核戰爭。當時,核物理學家發現了“半衰期”現象。於是在這部作品裡,核彈被想象成一種可以不停爆炸下去的武器。與後來真實的核彈有本質區別。
《夜班郵船》也是一部預言類科幻。吉普林寫下這部作品時,飛艇早就在天空邀翔。他是綜合了實際存在的科技知識,把飛艇的前景描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