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和人類總是處在對立之中。前面兩編中,我們站在人類中心的角度,看人類如何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在本編中,大自然將成為挑戰者,以種種災難來試驗人類的成熟。
災難帶來的損失是否嚴重,不僅在於它本身,更在於人類是否有準備:精神上的準備和物質上的準備。“突然襲擊”往往是災難題材科幻作品的共同特點。災難象定時炸彈那樣,倒計時般的走來。人類必須在極其有限的時間裡解決問題,或者是被毀滅……是的,被毀滅。在科幻作品裡,贏的不總是人類。當然,災難本身也往往成為動力,促使人類集中全力,發展出平時難以形成的尖端技術。這和戰爭的作用有異曲同工之處。
本編試圖將災難題材總結到四大類中。生物災難的範圍最小,只產生於生物圈內: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相比之下,在大氣與地質劇變中,地球母親從舞臺變成了主角,而在星際災難裡,施加給人類的考驗來自更廣闊更宏遠的地方。當然,任何時候都不要忽略技術災難。在今天,它給人們帶來的挑戰和反思都超過了自然災害。
第一章:生物災難
D一章簡介
第一節:瘟疫
第二節:天然怪物
第三節:人造怪物
第四節:神話怪物的科幻化
D一章簡介
大灰狼窮兇極惡,小綿羊嬌柔可憐。可能各國童話都是這麼編寫的吧。但在現實中,你或許只能在節假日,跑到動物園才能看到一兩隻狼。但你不愁看不到羊,至少是看到羊肉和羊皮製品。
現代人在瀕危物種面前進行反省的同時,忽略了另一個事實:象小麥、大蔥、豬、羊這樣的物種,肯定會伴隨人類共始終。除非有一天人類不需要它們,那要比最大膽的科幻還科幻。這兩個事實合在一起,才能令我們認識到真相: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已經將自然形成的舊生物圈,改造成為一個以人類利益為核心的新生物圈。哪類物種滅亡,哪類物種繁盛,均視其對人類的利益大小而定。純粹的野生生物,只有在這個人類生物圈的縫隙中才能存在。
和這些已經被控制住的物種生存在一起,人類不會感覺威脅。所以,愛犬才比它們的祖先狼可愛。即使是肉眼不可見,神出鬼沒的微生物,人類也早已不象幾百年前那麼恐懼了。然而,象SARS那樣,如果出現人類從未遇到的新物種,那便往往意味著災難。
在科幻作品裡,類似SARS這樣的生物災難層出不窮,以至於我們要用一個專章來介紹。這種災難的核心就是“變異”。因為常態的物種人類均已征服或適應。在瘟疫中,我們看到的是變異的微生物。而變異動物,則在科幻作品裡慰然大觀,以至形成一個流派……怪物科幻。這裡面,最先出現的是天然怪物,然後則是由於人類技術失誤形成的人造怪物。
第一節:瘟疫
曾幾何時,瘟疫還是大自然向人類示威的有力武器。十五世紀流行歐洲的黑死病奪去了當地三分之一人的生命,幾乎使西方文明為之斷絕。今天,人類已經用現代醫學構築起了嚴密的堡壘,抵禦瘟疫的襲擊。現代人因此獲得了相當的安全感。然而,這座堡壘真的那麼堅固嗎?
人類從末有過包治百病的藥物,所以,未知的傳染病仍然會給世界帶來災難。早在三十年代,中國科幻文學的先驅顧君正先生就創作了短篇《倫敦奇疫》,描寫了發生在萬里之外的莫名瘟疫。成千上萬的居民逃出倫敦,亡國滅種就在眼前。
八十年代,葉永烈在《愛之病》中,描寫了艾滋病在中國大流行的可怕未來。不過,儘管作者著筆謹慎,但在當時仍然召來了“不合國情”的指責。世人並未從中得到警告。
在美國科幻影片《死亡地帶》裡,一種類似埃博拉病毒的致命病毒生存在非洲的猴子身上。偷獵者將一隻染病的猴子帶入美國。結果不僅自己得到報應,還牽連了一個幽靜小鎮的居民。成百上千的人感染病毒並且死亡,以致於束手無策的美國官方計劃用炸彈將小鎮和它的居民一同抹去。後來,還是從那隻猴子身上提取的疫苗挽救了眾人。
黴菌的個頭比細菌大許多,人類的肉眼可以看到。英國作家HF赫德在科幻小說《大霧》中,描寫了一場由特殊黴菌造成的災難。這種黴菌侵襲世界上的許多種樹木,但卻不會令它們斃命。直到有一天,由這種黴菌產生的大霧覆蓋了全世界,但人類也沒有生命危險,糧食作物雖然見不到太陽難以生長,但吃這些黴菌就能存活。最終“死亡”的是社會秩序,因為人類從此只能在幾米遠的視野裡摸索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