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員乘飛船上天,由於事故,失去了航線資料。他們又降落在“地球”上,但比預定時間快了一倍。這是一個與地球幾乎各方面都完全一樣的對拓星,但終究還是有些蛛絲螞跡令他們產生疑問。影片結尾則暗示,和他們一樣,一群對拓星派出的宇航員也迷失在地球上。
當然,今天的天文學已經否定了對柘星的存在,不過科幻作家卻可以在自己筆下描寫“地球的映象”。只是它們存在於更遠的太空。
中國科幻之父鄭文光便創作了以《地球的映象》為題目的科幻小說。宇宙中有一個烏伊齊德星,直譯就是地球映象。因為那上面大氣是黃色的,草是品紅色的,湖水是明黃色,樹葉是玫瑰紅……一切都是地球同類物體顏色的補色。以至於在那裡拍光學照片,彩色底片和地球上的照片看上去一樣。烏伊齊德星有高度發達的人類。但人類宇航員到了那裡時,只看到一些廢棄的建築。在一個廢墟里,他們發現了許多錄影,是幾千年人類發展歷史中的鏡頭,甚至包括幾個宇航員親人早年的生活畫面。原來,烏伊齊德人恐懼地球人的暴力傾向,看到他們光臨竟然逃離故鄉。
無獨有偶,丹麥作家斯文奧厄馬森在《摩涅莫辛涅之子》中,也描寫了地球的映象天體。摩涅莫辛涅是希臘神話中的記憶女神。以它命名的星球離地球1025光年,地球上的光訊號漂散到那裡,不出出於什麼原理,都被加強並送回。於是,科學家就可以監測到2050年前的歷史實況。全人類都把觀看歷史影象當成了時尚。
波蘭科幻作家列姆創作的《蘇拉利斯之海》,也給我們提供了前所未見的宇宙奇觀。蘇拉利斯星球上的大海象生命一樣擁有感覺,影響著那個星球上的一切,甚至可以影響它的軌道。而當人類宇航員在蘇拉利斯星球降落後,這個海能夠根據宇航員的思維,複製出他頭腦裡想的東西,甚至活人。而那個活人和真實的人完全一樣!
科幻迷沒有不知道阿西莫夫大名的。他在二十歲時,創作了一個著名的短篇《日暮》。小說裡描寫了一個有六顆恆星的多星系統。其中有一個行星上生活著智慧人類。他們生活的行星不管怎麼轉,總會有至少一顆太陽照耀大地,於是他們從未見到過黑夜。
不過,每兩千年,由於多星系統的複雜軌道,會有一次日全食令黑夜光臨大地。而從未見到過黑暗的人類都會瘋掉,或者自殺,於是毀滅自己的文明。黑暗過去後,恢復原始狀態的人類又在一片廢墟上重新開始文明的發育,但沒等到有人理解這個秘密,黑夜會又一次降臨。這樣的迴圈週而復始。小說描寫了某次黑夜降臨之時,一群學者終於發現了本星球文明反覆毀滅之謎。他們竭力挽救,但終歸於失敗。他們又想把日全食的過程拍攝下來,讓下一個文明週期裡的人得知真想,但命運仍然不給他們機會。
喜歡電玩的朋友,應該知道《沙丘》的大名。這個電子遊戲就是根據同名科幻鉅著改編的。作者赫伯物曾經在美國俄勒岡州的海岸科研站從事控制流沙的實驗。日久產生靈感,便創作了這部宏篇鉅製。小說中的主要故事發生在阿拉基行星。這裡滿是沙漠,水源奇缺,生活著類似阿拉伯人的弗里人。不過,這種沙子卻能提練出奇異的香料,人類使用它可以延年益壽、產生預測未來、聲波碎物之類的特異功能,於是便成為行銷銀河帝國的產品。在沙漠裡還生活著長達數百米的沙蟲,它們象一堵堵牆一樣緩緩蠕動,成為黃沙中一道奇特的風景。
第一卷:科幻講什麼? 第三編:時空探險(2…2)
美國作家哈里克萊門特的《重力使命》,也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奇異的星球——美斯克林星球。這顆行星質量是木星的六倍,巨大無比。它高速自轉,結果成了扁扁的橢圓形,兩極的重力是赤道的上百倍。星球上生活著類似於蜈蚣的智慧人類。
地球人派出宇航飛船,墜毀在極地高重力區。他們只好由蜈蚣人帶領從赤道附近的低重力區出發去尋找飛船。隨著重力由低到高,星球表面的景觀逐漸變化。不過,這樣的星球只存在於科幻小說裡,因為在星雲形成星球的過程中,引力作用使它們不可能變成這樣的橢圓體。
塑造太空中的奇異星球世界,是科幻作家的一種特殊抱負。中國科幻作家在這方面作的出色嘗試,莫過於柳文揚的《解咒人》。他在作品裡創造了一個公轉週期幾乎等於自轉的行星,它的一天相當於地球上的十萬年。這樣,它就象我們的月球那樣,幾乎一直以一面朝著恆星。永不停息的大風把白晝一面的熱量帶到黑夜一面,使得這顆行星表面無論何處都還可以有生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