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胎”本身內徑也有一百九十萬公里,相當於地球赤道長度的四十倍。整個表面積則是地球的300萬倍!即使光線繞環星一週,也需要一個小時!環星某處內表面有一個被小行星擊出的“鼓包”,高達八千公里,被探險家稱為“上帝的拳頭”。環星內部是空的,環星製造者建造了許多“夢幻樓”,它們是可以自己飄浮在空中的機器城市。不過,當人類和其他星球的探險家來到這裡時,環形太空城已經被廢棄。這些“夢幻樓”摔得到處都是。
第二節:體能放大器
透過機械放大人體功能,也是科幻作家們喜歡的一類題材。和前面作講的“人機合體”不同。在徹底的人機合體中,人的身體被大範圍切割、拼接、改造,並且不可剝離。而“機器輔助體能放大器”則是在不改造人體的情況下,將人體神經活動時發出的微量電流輸送到機器中進行操縱。這樣作,並不是要去改造人體,而是省去了按鈕、手柄等中間環節。使人和機器結合得更緊密。
冷戰時代的科幻名篇《火狐》中,蘇聯人製造的最新型米格戰機便可以將駕駛員的思維訊號直接轉化成作戰指令。海因萊因的《星艦部隊》也使用上了類似構思。如今,這樣的人機結合雖然還沒有在科學家的實驗室裡見到,但我們在電子遊戲廳裡,卻可以見到許多類似的場面,只不過那種合體感覺是虛幻的。
在成龍的近作《燕尾服》中,一套間諜用燕尾服成了影片的主要線索。穿上它,人們的打鬥能力倍增。在《海精靈》(宋別離著)中,從純水裡練制的“水膜衣”塗在身上,可以減少水的阻力。
第三節:天幕
“天幕”也是經常出現在科幻作品裡的人工奇蹟。建立“天幕”的動機,一般是為了擋住強烈的宇宙輻射。美國作家大衛赫爾的《天幕墜落》就是“天幕”題材的代表作。由於臭氧層消失,紫外線直達地球,人類生存受到威脅,只好移居地下。許多人患上面板癌。於是,人類試圖建造“天幕”。那是一層僅有幾微米厚的薄膜,總面積有幾百萬平方英里,覆蓋了所有地球表面的天空,可以在透過陽光的同時,濾掉紫外線和宇宙輻射。
建造天幕的飛船在太空中噴出細細的雙分子絲,遇到真空後就膨脹成為薄膜。不過,一場千年不遇的太陽能風暴光臨地球,威力之猛超過人類的預測,它摧毀了遮陽幕的控制系統,將它驅趕到大氣層,四分五裂,在天空象晚霞那樣熠熠生輝。
在科幻電影《挑戰者》裡,“天幕”也是主要背景。不過這個“天幕”並非實物,而是一種電磁波。它乾脆將陽光的所有成份全部遮蔽在外。從“天幕”建立的那天起,人類便再沒有看到過白天,每時每刻出現在天空的,只有極光般的變幻無窮的光幕。二十年後,長大的新一代青年試圖毀掉這個天幕,重見陽光。因為他們發現,外面的臭氧層早已恢復正常,而“天幕公司”為了壟斷利潤,向全人類隱瞞著這一事實。
第四節:奈米技術
奈米技術出現時間並不長,不久前才成為社會熱點。科幻作家們也敏感地將它攝入到作品中。中國科幻作家王麟在《奈米殺手》中,設想了一種肉眼看不到的可怕武器。那是透過奈米技術製造出來的微型機器人,它們可以很便宜地製造出來,成千上萬地進入人體,然後從內部殺出,受害者全身出現無數創傷死去。由於肉眼看不到這麼微小的武器,奈米殺手防不勝防。
而在鄭軍的《蟲飛蟻走也驚魂》中,蒼蠅般大小的炸彈、蟻子般大小的導彈都被開發出來。不過,這麼小的武器不可能驚天動地大爆炸,它們被用來摧毀同樣微型的一些關鍵目標。
第五節:星球改造
把整個星球進行改造,直至變成人體能夠適應的,類似於地球表面的環境,這種浩大的“行星改造工程”也是科幻作家們十分喜歡的題材。美國的天文學家兼科幻作家卡爾薩根(CarlSagan)就指出,金星上的高溫主要由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所導致。如果把低等藻類投放到金星表面,令其大量繁殖,那麼便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大量氧氣,並且讓金星表面的溫度下降,直到人類能夠呼吸。
薩根並非第一個提出行星改造工程的人,遠在1930年,英國科幻作家、哲學家斯特普爾頓(OlafStapledon,1866、5、10——1950、9、6)在經典科幻小說《最後和最初的人》中,就描述了把金星海洋進行電解以釋放出氧氣的宏偉過程。後來,科幻作家安德森(FoulAnderson)在小說《豪雨》中,再次描述了改造金星的過程。克拉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