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設想了火星環境改造工程,幾乎算得上火星改造構想的百科全書。同時,也描寫了形形色色的科學工作者在這一宏大工程中的表現。作品不僅在科學設想上非常深入,而且文筆採用了極端的現實主義風格。小說開端甚至會使人誤以為是一部描寫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農村的現實主義作品。
鄭文光有他自己的創作理念,他自己概括成八個字:“洋為中用、幻為實用”。這個“幻為實用”極好地體現在這部作品裡。需要指出的是,與鄭文光、葉永烈相似,那一代科幻主力作家都是三四十歲的盛年。他們社會閱歷豐富,人生幾經起落。多采用科幻與現實高度結合的手法。那種認為當時科幻小說想象力不夠大膽的說法,似乎並不客觀。後期中國科幻在反映現實,影響現實這一方向上,始終沒有達到當時的高度。這也是當今科幻作品始終不受社會關注的重要原因。
可惜,恰逢鄭文光處在創作水平的上升期時,1983年4月不幸中風,他不僅失去了寫作能力,甚至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2003年6月17日,臥病二十載的鄭文光悄然逝世,又引起了許多媒體對在寂寞潛行的中國科幻文學的關注。新浪網曾經以“中國科幻之父在落寞中死去”為題製作了大型紀念報導,重新召喚世人對科幻文學的重要。這也算是前輩為中國科幻盡的最後一份心力。
1978年,《人民文學》發表了童恩正的短篇科幻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引起轟動。該作品獲得當年的中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科幻小說在國內獲得的最高文學獎項。童恩正因此永留在中國科幻史冊中。
受當時冷戰格局的影響,《珊瑚島上的死光》以超級大國間諜為反面角色,描寫了他們與科學家之間爭奪“原子電池”和“鐳射掘進機”的驚險故事。其中,專注科學、不理世事以至受人利用的“馬太博士”這個形象,在中國科幻文學史上富有代表性。上海電影製片廠將其改編成科幻電影,於1980年上演。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幾部科幻電影之一。
後來,童恩正又發表了《雪山魔笛》、《遙遠的愛》、《在時間的鉛幕後面》等科幻小說。童恩正於八十年代末赴美,1997年4月21日在匹茲堡去世。
1979年,劉興詩發表了一篇很有特色的科幻小說《美洲來的哥倫布》。該作品與《珊瑚島上的死光》並列為當時“硬科幻”與“軟科幻”兩個流派的代表作。在這篇以嚴謹的考古學為背景的科幻小說裡,四千年前印弟安人是否憑藉獨木舟從美洲駛到歐洲成為待解之謎。蘇格蘭青年威利為了印證這一科學假說,在無任何現代化裝置可以籍憑的條件下,獨自一人架獨木舟橫渡大西洋。在他身上高度體現了科學的犧牲精神。威利與狂風、惡浪、鯊魚殊死拼爭,支撐他的動力既不是尋求財富,也不是如《老人與海》那樣要證明人的潛能和毅力。這種純粹的求知探險精神,極少見諸於中華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學作品,殊為可貴。而且,本篇還反諷了白人至上主義,在當時還是殖民地的香港引起過轟動。
劉興詩擁有自己的創作理念和獨特風格。他堅持在小說裡表達科學精神,喜歡樸素無華的“近距離”的科幻小說,以迴歸現實,面向本土為追求。對於西方科幻以遙遠的外空、未來為背景的主流風格並不苟同。這些理念觸及到了科幻文學發展中的一個深遠問題。在這些原則指導下,劉興詩創作了《霧中山傳奇》、《柳江人之謎》、《悲歌》等科幻小說。這些作品極富個人特色。如今,年過七旬的劉興詩筆耕不綴,仍然活躍在科幻創作的第一線。
肖建亨是來自江蘇的科幻作者,1930年出生於蘇州,五十年代創作了《奇異的機器狗》、《鐵鼻子的秘密》等科幻小說。其中,《布克的奇遇》是當時的科幻代表作之一。七十年代末,肖建亨重新執筆,創作了大量短篇科幻小說。
肖建亨的視野開闊,思路巧妙。《沙洛姆教授的迷誤》頗能反映他作品的特色。某西方國家的企業家赫伯特根據科學家沙洛姆的研究,製造了惟妙惟肖的類人機器人。但在社會上,工會和宗教人士都大力反對類人機器人的出現。所以他不敢冒然把它們推向市場。於是便搞了一個複雜的宣傳策劃:製造一對男女機器人,讓他們假扮夫妻。再從社會上尋找一個流浪兒,讓他們收養。在沒有任何人幫忙的前提下,這兩個機器人要把從小偷堆裡挑出來、滿身不良習慣的流浪兒改造成紳士和藝術家。當這個孩子能夠向公眾展示音樂才能時,赫伯特將真相公之於眾,以使大家在道德上、感情上接受機器人。但在表演前夕,流浪兒突然不辭而別。因為他忘不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