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促成下,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開設了科幻方向的研究生專業。成為許多有志於科幻研究的同學嚮往的地方。單是向我表示過要考這個研究生的各地同學就有十多位。由於能夠將科幻研究體制化,該碩士點一直進行著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其研究課題已經從宏觀層次進入中觀層次,甚至微觀層次,比如“童恩正科幻創作研究”等等。
自一九九七年開始,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沙錦飛主持對中國科幻事業的發展進行系統研究,是國內第一個由專業研究機構出面進行的科幻研究。該課題於2000年結題。
一九八八年,黑龍江伊春的科幻愛好者姚海君自費編輯科幻迷刊物《星雲》,不斷調整辦刊方向後,這本刊物最終演變成專門編髮科幻理論和評論文章的同仁刊物,在相當長的時間城,於科幻圈內部極有影響。目前已經出了將近三十期,積累有幾十萬字的文稿。這些稿件多出自新一代科幻作者之手,時代感很強。由於姚海君兼收幷蓄的編輯方針,《星雲》成為科幻圈裡最好的論壇。由於創辦人工作關係的變動,《星雲》最近處於停頓狀態,甚為可惜。
專業科幻雜誌雖然以發表小說為主,但有些也發表科幻評論文章,是科幻理論研究的重要陣地。山西的《科幻大王》雜誌、哈爾濱的《幻想》、福建的《世界科幻博覽》雜誌或開闢科幻評介專欄,或不定期地刊發科幻評論文章,為科幻研究保留著陣地。即使花一現的《科幻海洋叢書》(試刊版)也發表過科幻評論文章。這說明,科幻界同仁一直重視科幻理論探索。不知為什麼,發行最多,影響力最大的《科幻世界》雜誌雖然發表過一些介紹國外科幻的文章,卻堅持不發表科幻評論。
除專業科幻雜誌外,《科技日報》、《科學時報》、《中國科技畫報》、《大眾科技報》、《中華讀書報》、《中國圖書商報》等相關專業的報紙,甚至《環球時報》、《經濟觀察報》、《南方週末》等主流的白領報紙,都偶有科幻評介文章露面。尤其以《國際先驅導報》最為深入。星河等人的文章不時可以從那裡看到。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相當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把科幻研究當成他們的課題方向。其中一些朋友透過網路與我取得聯絡。他們中有的人研究晚清科幻,有的人研究臺灣張系國的科幻創作。雖然我沒有看到他們最後的論文,不知道水平如何,但這個大趨勢本身就很值得支援。單就科幻而言,這些學生肯定比他們的指導教師接觸得更多。所以,當他們把關於科幻的論文交給指導教師時,等於是一種變相的宣傳。對於科幻文學和主流文學之間的交流大有好處。在這裡筆者也表一下態:如果有哪位同學願意寫科幻方面的論文,筆者可以提供資料上的幫助。
最近幾年,科幻網站大量興起,成為科幻研究成果的又一發表陣地,甚至是主要的發表陣地。一些科幻研究愛好者依靠網路也建立了自己的影響。如哈爾濱的“閻岷”(網名),安徽的倪曉明(網名“呼呼”)
也是在最近幾年,一批鑽研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和科技史的專家學者也對科幻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中有北京大學哲學系的劉華傑、吳國盛、清華大學的劉兵、北京師範大學的田松、上海交通大學的江曉原等人。這些學者既受過紮實的自然科學訓練,又有完備的人文功底。他們從自己的專業出發,不僅把科學當成知識和實用技能體系,更將其視為一種文化,重視科學文化在整個社會上的傳播與影響。
從這個角度出發,這批專家將科幻文學視為科學文化、科學傳播渠道的一部分進行研究。他們經常發表文章闡述自己對科幻的見解。在這些文章中,二十年前一些科學界人士對科幻的誤解詬病不見了,對科幻多了一份理解,更多地介紹科幻的積極價值。這些文章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深入地體現了科幻作為科學和人文兩大文化彼此隔膜中相互溝通的橋樑價值。除此之外,他們還輔導大學科幻協會,舉辦科幻講座,甚至身體力行,創作科幻小說。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位叫劉為民的學者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嚴家炎教授門下讀博士研究生。他在研究“五四”作家時,發現其中許多人都出身於自然科學專業。從這個線索出發,他對研究科學如何影響文學藝術這個問題,形成濃厚的興趣。在嚴家炎的支援和鼓勵下,劉為民鑽研十載,最終形成三十萬字的專著《科學與中國現代文學》。於2000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該書詳細地介紹了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在近代傳播到中國以後,如何影響作家和讀者的知識結構、人格結構,如何潛移默化地改造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