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學肯定屬於前者。二十年以後,今天為科幻文學作過宣傳的媒體朋友們會發現,它的發展沒有辜負你們的關注和筆墨。
最後,請允許我用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一句名言結束這次發言。阿西莫夫於三十年代開始創作科幻小說。那時,處於萌芽狀態的科幻小說還很粗糙。當時美國文學評論界曾有一句嘲諷的話:如果你想找最劣小說的範本,請到科幻小說中尋找。從那以後,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說這塊園地上創作了半個世紀,去世時,他親眼看到了科幻小說為美國主流文化所接受,並在美國社會發展中起到日益深入的作用。他的名言如下:激勵我去努力奮鬥的目標,就是希望有一天,人們要找最佳小說的範本時,會想到從科幻小說中去尋找!
謝謝大家!
2000年5月31日下午於浙江金華望江飯店會議廳。
鄭軍雜文集 科幻之花:毀滅科技,退回田園?
在工業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文學圈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與人們對於科學進步的普遍信念恰恰相反,他們竭力反對科學的進步,大肆譴責科學和技術,鼓吹迴歸古樸的美德和永恆的價值。(詹姆斯岡恩著,《科幻之路二卷》19頁。福建少兒出版社出版) 如果一個執於這種觀念的文人只寫“現實主義”文學,面對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這個鐵一般的現實,或許他只能寫一些雜文來表達這些憤憤之情。但如果他是科幻作家,那麼便可以在幻想天地裡,虛構出成功的反樸歸真之夢。本篇介紹的,就是這樣一類科幻作品。它可以看作《科幻作品中生態主義者的悲劇性解析》一文的姐妹篇。那篇文章介紹的作品裡,生態主義者都失敗了。在本文中,他們至少在虛擬世界裡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幻想著人類總有一天徹底將科學技術連根撥除,這個念頭過於大膽。所以,早期的一些科幻作者把科技的毀滅設定為某些事故:科學技術將崩潰於它發展到最尖端的時候。諾貝爾獎獲得者,英國作家福斯特一生只寫過一篇科幻小說,名叫《大機器停止運轉》,1909年發表於《牛津和劍橋評論》秋季號上。可謂這一主題的先驅。小說將背景放在未來某個不確定的年代。那時,地面上已經無法生存,人類只能戴著防毒面具才能上來。完全生活在地下的人們由一個無所不包的機器系統結成一體,沒有國家、民族之別。人們住在完全一樣的個人房間裡, “北京和希伯來一樣”。在統一的“大機器”的飼候下,人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透過類似電視電話的裝置隨意和千萬裡之外的人打交道,一個人可以認識幾千人,但又從不面對面交往。生下的孩子都交有機器哺養,以致親情淡漠。突然間,“大機器”慢慢停止轉動,已經失去獨立生活能力的人類無計可施,走向滅亡。
福斯特是標準的傳統文人,對科學技術並不在行。小說裡的技術描寫只有輪廓,缺乏細節。不過這並不重要,“大機器”只是作為科學技術的象徵出現在小說裡。它的毀滅就是科學技術的毀滅。
在短篇科幻《極限原則》裡,中國作者陳鵬讓科學技術毀滅於更為具體的事故:未來某個時代,多達二百億的人生活在地面上,生態環境已經無法支撐。人類政府試圖建造一幢底面積數百平方公里,高達五百公里的巨型建築來解決生存空間問題。科學家沃勒教授恰好發明了超級水泥“金剛一號”,可以支撐起如此重負。但它沒有經過嚴格的安全檢測。後來,政府奪取這一發明,蒼促讓工程上馬,但沃勒卻沒有進行勸阻。
五十年後,多達一百億人擠進剛剛落成的“億丈城”,歡慶它的完工。這時,沃勒留下的一個電腦病毒侵入程式,開始播放他的遺言。原來,他早就發現“金剛一號”水泥並不足以支援億丈城,它必然在完工後倒塌。但他為什麼不阻止這一悲劇呢?“只有這樣才能減輕地球的負擔。朋友們,也許解決問題的方式過於極端。當人類對地球的破壞達到地球所能承受的極限時,人類必將遇到大自然最殘酷和最瘋狂的報復。”《中國最新科幻故事一集》309頁。話言落下,億丈城倒塌了,一百億人死於非命。“既然人類不願自我約束自己的破壞行為,只好由地球親自平衡失控的生態環境。”(同上,310頁)
後來,毀滅科學技術,退回田園時代,成了某些科幻作品中自覺行為結果。著名科幻系列電影《星際旅行》中,有一集名叫《星空反擊》,講的便是這個主題。電影在一片田園牧歌般的背景中開場:一個公社式的農業社會,大家共同生活,男人鋤地,女人作飯,孩子們在穀草堆中捉迷藏。放眼望去,畫面中沒有任何科技產物。在這個傳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