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之。科學觀念普及後,人們意識到靈魂這東西並不存在,只是物質運動的一種方式。於是,科幻作家們便用某種非生理的物質運動作為“靈魂”的載體。

當然,再沒有比資訊科技更適合作這個載體了。於是,科幻作品裡就出現了許多靈魂進入電腦的故事。在《駭客帝國》中,我們已經看到,自然人躺在電腦椅上,憑藉一個介面進入網路世界。不過,自然人一旦死亡,網路中的那個虛擬人也不能獨存。但在數字化的人體改造題材裡,人的靈魂可以用軟體的形式,自由飄浮在資訊世界裡。

在安德森的科幻力作《降凡者》中,女主人公便隨時可以和太空船上的電腦進入“心神合一”的狀態。在尼文和普耐爾合著的《宣誓效忠》裡,亦有關於人腦和電腦透過儀器和無線電直接連繫起來的描寫。在科幻影片《異度空間》(Lawnmower Man)中,一個弱智人被科學家用來進行電腦提升智力的實驗。他越來越聰明,強大,不斷作案,最後在被警察包圍時,乾脆離開肉體,進入電腦網路生存。

中國科幻作家王晉康在《黑匣子裡的愛情》中的描寫更為絕妙:一男一女兩位宇航員被轉化成“生命全息碼“,儲存在膠片上。而當他們再次復原成人體時,女方居然在數字狀態下懷了孕。

到了長篇科幻小說《類人》中,王晉康更把這種行動描寫成理想:研究智力的司馬林達悟徹到生命本質,竟然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肉體生命。當然,在此之間,他已經把“靈魂”在電腦空間裡複製了一遍。

而在鄭軍的《銀河俠女》中,上百萬的銀河帝國軍人被改造成資訊聚合體,貯存在飛船的電腦裡。準備在未來的某個時刻還原為人體,繼續戰鬥。

只有不滿,才有改造。從人體改造題材裡,我們能夠看到的,是人類對自身侷限的不滿。其實,人類能夠不斷進步至今,這不正是主要的動力嗎?

第一卷:科幻講什麼? 第一編:生命與人(4)

四章:基因工程與克隆人

A四章簡介

第一節:基因工程

第二節:克隆人的命運

第三節:基因改造人

第四節:從“克隆人”到“複製人”

A四章簡介

1911年,W約翰遜用“gene”(基因)這個詞,概括了生物繁衍過程中決定性狀的物質。從那以後,不足百年的時間裡,“基因”一詞越出科學界,連同生長在它基礎上的“優生學”、“克隆”等詞彙,產生著極大的社會影響。

其實,從古代“滴血認親”開始,人類就夢想著找到決定遺傳的物質,再透過操作這種物質,去人為地改變遺傳。基因的發現,只不過是這個歷史程序的一次飛躍。當然,這次飛躍後,人類真的可以實現這個夢想了。

當然,科幻作家們絕不會放過這麼重要的科學問題。他們很早就發現它的魔力,並在作品裡進行展示。本章從基因工程開始介紹這一大類題材。

今天,克隆技術成為社會熱點。克隆人的命運在科幻作品裡也被密切關注著。再進一步,從現實科學轉移到徹底的科幻世界裡,就出現了“複製人”題材。當然,最徹底的,莫過於從基因水平上打造新人類。

第一節: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指不同的生物體的脫氧核糖核酸在體外經過酶切、連線,構成重組脫氧核糖核酸分子,然後轉入受體細胞,使外源基因在受體細胞中表達。(《簡明生物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1226頁)這段文字翻譯成白話,大約就是把不同物種的基因象積木一樣拼起來,拼出個全新的物種。

科幻巨片《侏羅紀公園》和它的兩部續集,是基因工程題材的代表作。在第一集裡,斯皮爾伯格用科教片的形式,講述了復活恐龍的全過程:1、尋找琥珀裡包裹著的古代蚊子,吸取其中的恐龍血液。2、由於時代太久,血液中包含的基因殘缺太多,科學家們用青蛙的基因進行修補。3、為了保證公園安全,科學家們修改部分基因,使恐龍不能自己合成穀氨酸,必須由人類提供特製食品。並且,科學家們令出生的恐龍都是雌性,保證它們不能在人類控制範圍以外繁衍。

當然,在這部分,影片也交待了一個背景:數以億計的基因片斷,就是全部讀一遍也要兩年多時間,更何況要分析出它們與具體性狀間的關係。所以,這些安全保障最終都沒有實現:侏羅紀公園毀滅後,恐龍在野生環境下不僅生存下去,一些母恐龍還變性成公恐龍,令整個種族繁殖下去。

這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