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的每座山,每一道懸崖,幾乎都有山洞,有些山洞互相通連,大洞套小洞,洞中還有洞。我甚至懷疑,這裡的每一座山都是空心的,這真是一種很奇特的自然景象。更有趣的是,燕子洞的壁崖上還有一尊天然的石像。他頭戴紗巾,手裡捧著一本書,悠然地端坐在那裡。洛巖說,這石像是當年進洞避難的壯族首領儂智高。我笑笑,心裡想著這石像可能就是陶淵明。傳說北宋年間,壯族首領儂智高率部起義,被朝廷大軍打得落花流水、走投無路。突然,一位仙人從天而降,給他指引了進洞的路,使他們得以逃生,而這位仙人正是陶淵明。我的戲說引得洛巖哈哈大笑起來。
四周山上森林茂密,生活著許多野生動物,有錦雞、獼猴、野兔和小飛虎等。由於人們不獵殺野生動物,所以這裡的動物不怕人。獼猴、小飛虎還經常跑到寨子裡覓食。人與動物和睦相處,在這裡似乎得到完美的體現。
燕子洞不是一個富裕的地方。人們與外界溝通得很少,生活基本靠自給。衣服被蓋是家織的,桃李瓜果經加工後儲存,用甘蔗自己榨糖,工藝極其簡陋。能夠變錢的東西不多,部分農產品能換回一些煤油、食鹽和必需的日常用品。外面有商販曾來收購過燕窩,但山民們不為利益所誘,堅持不賣。為什麼會有數十萬的燕子在這裡安營紮寨,我想與山民的保護是分不開的。流經燕子洞的小河有許多魚,但捕魚的時間和方法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以保證繁殖多於捕撈。一般春夏季節,河深水激,魚兒分散,捕魚的數量有限。到了冬季,水平河淺,魚兒一般集中在深潭,容易被大量捕捉。所以捕魚的方法限於釣、叉、撈等,每次捕魚,只限三五斤,以便“細水長流”。為了保護河流的清潔、不受汙染和魚蝦的生存環境,一年四季絕不允許用石灰和農藥毒殺魚兒。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魅力山鄉 撞進世外桃源(6)
燕子洞的小河是清亮碧綠的,但人們的飲用水卻並不直接從河裡汲取,而是在河兩岸有泉水湧出的地方掏個井,取泉水飲用,有一眼泉水特別甜,離寨子較遠,但人們寧願走一大段路,甚至涉河過去擔水飲用。我時常可以看到人們涉河擔水的情景,人們選擇較淺的地方過河,河水大多沒過膝蓋,有的稍稍把褲子挽起來,有的乾脆挽也不挽,讓溼漉漉的褲子貼在身上。每天黃昏的時候,做活歸來的漢子,在河水深處,脫得一絲不掛,恣意暢遊,其身體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過路的婦女和姑娘們見了,就咯咯發笑,但是,絕對沒有任何抱怨。人與水、人與山、人與自然的和諧,實在令人感嘆。
幾乎每天晚上,古老的大榕樹下都聚滿了人。年輕人聽老人講故事,小孩子捉迷藏,姑娘們唱山歌。一壺白酒在幾個小夥子手裡傳來傳去,他們總是一邊喝酒,一邊彈絃琴,悅耳的樂曲一直持續到深夜。我尤其喜歡聽人們唱歌,雖然人們也很健談,可他們講土語時,我一句也聽不懂。可是唱歌卻非常好聽,雖然我也聽不懂,但那韻律卻是令我著迷的。姑娘們都很風流大方,她們經常設法創造一種氣氛,使我不管願意不願意都得跟她們講話。每天晚上,只要我經過大榕樹,都會在姑娘們的邀請下,坐在裸露的樹根上,與她們一起喝酒唱歌。
燕子洞!一個美麗的家園。儘管它還很貧窮,但卻處處充滿了歡樂。在這裡,人們對貧窮的忍耐力和對生活的樂觀精神,簡直令我徹頭徹尾地感到驚訝!似乎有一種深層的、完全不能用語言形容的東西強烈地刺激著我,使我感到親切而又新奇。我覺得,在這個如此貧窮、如此落後、彷彿為現代文明所遺忘的山寨中,人們竟能從石頭縫裡種出糧食,竟能樂觀地唱著自己古老的歌,竟能從容不迫地一程一程地走下去,這是多麼的可貴、多麼的不可思議呀!這種樂觀的精神,雖然用簡單而粗俗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但卻更加透露出一種樸拙和本真。我禁不住問自己:為什麼世界上有的人貧窮受苦卻永遠快樂歡歌?為什麼有的人富貴奢華卻總是憂愁痛苦?
山寨又迎來了一個歡樂的晚上,城裡的電影隊要到寨子裡放電影。山寨很少放電影,偶有電影,也是在30里路遠的鄉上放映。洛巖說,今年山寨的喜事多,所以包場電影熱鬧熱鬧。我問包一場電影多少錢?洛巖告訴我,按人頭攤派,每人8分錢。
聽說要放電影。性急的孩子們早早地扛著凳子跑到曬穀坪上“搶座位”。人們認為,放映機前面是最好的座位,不僅視覺效果好,而且還可以看到放映員是如何裝膠片的。不急的是那些主婦們,等她們忙完家務,“好座位”早被搶光了。於是,她們或找塊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