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變成鋼鐵到底是什麼樣的過程?在淮北戰役中,任迪基地採用的鋼鐵並非自產,而是所謂外部支援的。真實情況是任迪從演變戰場兌換的大量碳鋼。作為製造武器的基礎原材料。至於根據地本土轉爐生產鋼鐵,質量一直不行。任迪一直沒有開動製造長身管口徑火炮的生產線。而是透過進口海宋的特種鋼材來解決製造長身管火炮的問題。
倘若要強行用,根據地的轉爐鋼鐵造炮,會產生什麼情況?大清朝火炮內膛內沙眼足以裝下一海碗水的情況到不至於。但是由於材料控制不精準。沙眼是絕對有的。造出來的火炮效能將和任迪位面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火炮效能相近。這個紅色共和軍合格的炮兵本來就少,這麼重而且效能不高的火炮,任迪就打算拿出來和純進口海宋先進裝備的帝國第三集團軍面前找虐了。
而就是現在任迪終於掌握瞭如何把不同標準的鐵礦石煤礦變成合格鋼鐵的方法。任迪能鑄造和這個時代沒有代差的火炮。二十一世紀傳說中的合金鋼和電閘熔爐牛逼的炮鋼製造技術不談。1860年以前灰鑄鐵鑄造的前裝炮技術太落後,在現在這個時代是海宋幾十年前提供給大明打野豬皮的火炮技術(比拿破崙炮高階一點,南北戰爭時期的火炮技術。)
火炮從一尊的單位,到一門單位,從矮粗的鐵炮,到修長身管的火炮涅槃的歷程是在1870年後。1860--1870年代,隨著坩堝鋼的興起,克虜伯兄弟鑄炮廠曾使用過大塊坩堝鋼鑄造鋼炮,但早期的鋼是使用高碳鋼和鍛鐵的混合物,雜質較多容易炸裂。
重頭戲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這個年代工業鍊鋼法出現,轉爐,平爐統統出現。火炮的輝煌時代到來了,隨後純鋼戰列艦上,炮塔大就是好,多就是美的思想,讓火炮技術突飛猛進。其中一步步技術引數不談。火炮炮管生產再也不是鑄造,而是鍛壓出來炮管,然後大管子套上小管子,通紅的大管子套在小管子上。嚴絲合縫的結合,當大管子冷卻後熱#脹冷縮原理擠壓,小管子新成就一個向裡面的應力。這就是火炮自緊技術。這種套管技術比其他纏繞鋼條的纏絲自緊技術要先進。日德蘭大海戰,德國戰艦套管的克虜伯大炮在穿透方面打的纏絲技術的英艦隊酸爽。
套管火炮的誕生需要攀一個科技樹——水壓機。這個位面加工技術上再也沒有比任迪更能作弊的了。現在整個皖北根據地有一臺兩千四百噸的水壓機。這個水壓機的零件來源於,這個世界大明孜孜不倦的特種材料輸送。至於零件的形成都是任迪動用作弊手段用數十噸的小水壓機加工出來的。
這臺兩千多噸的水壓機在蒸汽機的動力的帶動下,可以處理炮管,和其他鋼板。也就是說現在任迪不動用天賦皖北根據地有了一個可以獨立生產大炮的生產線。並且在各種拋光鏜床的作用下,火炮氣液復退機也運用到新的火炮生產線上。架退炮開火,需要很重的金屬炮架穩定。而且即使穩定了火炮還是要往後退一段,並且炮管角度變化,引數要從新設定。而在管退,卻是管子受到後坐力後退在擠壓套管中液體的過程中,將動能釋放,然後再由套管中被壓縮的空氣將炮管緩緩復位。這需要炮管和套管嚴絲合縫的連線。不能側漏。當然同樣是海宋流過來的先進材料變成了先進的加工工具。
淮北紅區軍官,凡是參觀過火炮生產工廠的場景,都會為之震撼。一個鋼材被鍛壓成短柱子狀態,然後被鑽出了一個小孔,饒紅了之後這個矮粗的圓筒,被插入一個鋼柱(芯軸)然後上水壓機,換面的滾動鍛壓,矮粗的圓筒鋼坯在壓力下沿著鋼柱變長變細。這不是一次性成功的(任迪的展開天賦可以一次性成功。)經過多次燒紅多次碾壓才能壓成一個炮管形狀的東西。這還沒完還有退火,也就是緩慢加熱到一定程度保持這個溫度,然後以標準適宜的速度讓這玩意緩緩的冷卻。冷卻速度還要控制。退火可以降低炮管的脆性。
李悠然他們幾個當家的看到火炮工廠看到這個不斷加熱的工藝過程,大量消耗煤氣的熱處理爐子。終於知道軍工業的消耗為什麼這麼大了。同樣也對來自貴州的專家報以尊敬。因為這個複雜的工藝,要是自己來嘗試的話。消耗的煤氣鋼鐵數量將是海量的,足以拖垮皖北的財政。
新手任務最後評分階段,任迪是從未有過那麼接近一個蒸汽時代的勳章基地。如果在新手任務中積極主動的將天賦發揮出來,其第一的評分是安德魯無法用羅盤干擾的。然而錯過便是錯過。至於現在任迪從未有過這麼瞭解蒸汽時代的生產力。
演變戰場的勳章其影響一個位面的效果中儘可能的收斂了異時空穿越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