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爾河流流域上,一座與山丘相連的地下城市中,亞特蘭蒂斯最高執政者們的會議正在召開,為了應對這個世界越來越嚴峻的局勢,蘭特人們商議的次數已經是越來越多了。原因是戰爭,現在的戰場實在是太龐大了。
在戰場面積上,堪比大洋上的戰場,然而用機械運輸量,陸地上的運輸比海洋上的運輸困難何止百倍。海洋上,動輒在這萬噸的船隻依靠著海洋的浮力,穩穩當當的將大批次的物資運輸到幾千裡之外的目的地。然而陸地上,運載量最大的火車。在單位長度運載過程中,運載機械的損耗量才差不多能和輪船持平。
要是其他的運載車輛,比如說履帶運載車輛,大輪胎越野載重卡車的運載量。運送單位物資,消耗的燃料過大,而機械損耗,劇烈磨損需要更換的零件,如果沒有工人在戰地組成維修場進行維修,那麼只能送到生產線上,在生產線上由固定儀器探傷,然後固定擺放在支架上用機械手按部就班將所有零件拆卸一遍然後將其中壞了的零件換掉。
嗯,什麼你說和人靈活,像終結者t1000的那種機器人,為什麼不能上戰場替代人類工作。呵呵,如果機器這麼容易就能在靈活度感知力上媲美人類,演變戰場中那麼多中將為啥有一半的少將被逼到基因科技的道路上,設計靈活度比機械強的有機物作戰兵器呢?
至於陸地上損耗是什麼概念,二十一世紀陸軍有一句話,坦克待機一分鐘,相當於一克黃金,而實際上根據燃料費,以及機械損耗,和人工修理費,根本不止這麼多。注意僅僅是原地待機,如果要翻越障礙,比如說躍過個水泥墩之類的東西,還有涉水,或者是穿過叢林碾壓大樹。
在遊戲中,在紅警等戰略遊戲中,坦克無堅不摧,坦克能放風箏,坦克如尖刀一樣突破防線。坦克等機械化部隊各種帥。嗯,至於實際情況很有點帥不過三秒的情況
對於坦克必須要有這樣一個概念,這是一種進攻武器,有著種種優點的進攻武器。但是在行軍上,以21世紀的坦克為例,一次加滿油,理論上可以行軍四百或者五百公里。而實際上只能行軍一百公里。
以朱日和軍演情況為例,一個旅的96坦克在兩晝夜奔襲兩百三十公里,趴窩了四十輛只能維修好的15輛。一個旅如果是坦克旅,坦克應該120多輛,如果是機步旅,坦克應該90多輛。
還有一個資料,豹2坦克,跑一百公里耗油1000升。平均一百米耗油一升。以上只是機械,至於對坦克兵來說。跑一百公里,在坦克噪音中顛個一百公里,那就不是自己能從坦克中爬出來了,需要別人幫助從坦克中拖出來。幾乎迴歸了中世紀重騎兵穿盔甲都需要人輔助的情況。
以上是重型坦克在行軍中保持作戰能力的大致情況。當然要是輕一點的輪式戰車,悍馬等裝甲吉普車,長途行軍還是能比坦克更能維持行軍後的戰鬥力。然而即便如此,現在蘭特人面臨的戰場不是東歐,不是有著海上補給線的中東海灣,而是廣闊的大西北,從亞洲中心連綿不絕到東北亞。
蘭特人的坦克不燒油,但是電傳動機械同樣也是會被磨損的。而現在空中無法取得制空權。進行空投補給。沒錯現在的蘭特人的機械化兵團放在任何一個點都能打的黃土區的防禦陣地吃屎。然而這個世界是沒有超時空傳送器的。坦克在一片區域帥個幾天,就要等著被喂屎。
蘭特人軍團現在最大敵人,就是履帶和戈壁黃沙之間的摩擦。在摩擦中長時間行軍。蘭特人的軍團已經越來越輕型化,設計上逐漸開始簡約,在風格上從土豪的配置,逐漸變得像蘇式配置——耐操。
饒是如此,在現在蘭特演變軍官們眼前的北亞作戰地圖上,在西域打出了一個凹凸的蘭特人,現在面臨這從西藏甘肅然後蒙古一條大弧線包圍的戰線。為了防守這一塊的戰果,為了保護夷播海能夠成為有機物產區。蘭特人擊中了大量的作戰部隊。而在北亞,依靠輻射沾染帶作為防護。
然而在三天前,輻射沾染帶被突破了。不同於這一年的騷擾,這是大規模突破在三天內出現了至少二十四場襲擊。首先是海量的製造霧霾的火箭彈,遮蔽了大片天空,然後就是混雜著在子母干擾彈中發射過來的火箭彈。
北亞大地上,爆炸的核硝煙接二連三的爆發。從半埋藏在地下的軍事基地,到北亞的鐵路線火車站,從人口聚集的城市,到機械轟鳴的廠房,一發,只要一發核炮彈爆炸,一公里內強光綻放。衝擊波將夷平一百五十米半徑內的民用標準建築,對七十五米範圍內軍用建築內的電子機械,以及生命目標造成失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