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十九章 監察團

一種星球一種作戰武器,在藍血星大氣表面一架接著一架戰鬥機甲從太空中投放。這是這一年中第十五次投放戰鬥機甲,第一次投放的時候僅僅投放了三架,當時並沒有發生戰爭。三架機甲僅僅是在大氣層中巡遊了一會就在地面基地上,安裝火箭返回太空了。

在返回後,機體針對這個星球上濃密的大氣,進行了大改,機甲主結構換上了強度更高的材料,以便於能夠在濃厚大氣中做高強度的動作。要按照原來的結構整個機甲在滿速度下在大氣中變換形態,整個機甲在劇烈的空氣阻力下有散架的危險。

這種修改,並不是原來的機體有著瑕疵。如果把修改後的機體放在崇明星上,則會顯得有些笨重,因為增加機體強度代價是整個機體的增重。這就是自研武器和山寨武器的差別。自研武器在戰場上可以按照要求進行變化。就像物種為了適應環境而進化一樣。而被授權生產的山寨武器,只能按照指標生產。

這一次從大氣邊緣投放的戰鬥機甲為七個戰隊,每一個戰鬥的機甲數量為三十。這是第十一次星球實驗中,總結出來的戰術經驗。三十個戰鬥機甲,為一個戰術集團,是最佳的。大家能夠快速的聯絡,處理情況。分為火力壓制和強攻。

一個戰隊又分為長長炮管的遠端狙擊手,攜帶轉輪機關炮負責壓制的火力手,以及擁有電子壓制裝置且攜帶大量導彈,智慧炸彈的戰場支援。

伴隨著戰隊的形成,就是戰隊內部的分工。在同一種機體上透過載入不同的武器。而不是外形統一的機甲。這樣分工明確會讓機甲隊伍的威脅力大增。在確認戰隊各個部分需要搭載不同的武器後,機甲根據攜帶武器不同,工廠中各個機甲的外形在重新設計下發生了新的變化。

比如遠端狙擊,由於需要將那個較長的炮管收回機體內,不至於在飛行過程中產生混亂渦流,從而影響飛行效能。所以

整個機體變得修長。

再比如說戰場支援機甲,由於內部要攜帶大量爆破性的導彈,以及智慧炸彈。較為寬闊的內部容量,讓整個機甲看起來較為富態。

而這一切不是科技研發者閉門造車就能搞出來的。而是需要士兵在戰場環境下對抗時的反饋。

這次投放是一次大規模兵力投放,七個戰隊的機甲同時進入一個戰區,是一場大規模入侵。具體規模和地球上兩百多架猛禽入侵領空的級別是相同的。先進的空戰兵器,由於巡航速度高,對空域控制廣闊,所以一片天空出現一定數量的戰機是價效比最高的,數量沒必要繼續在這個空間範圍內增加。控制其他空間在其他戰略方向上聯合進攻,才是最佳的選擇。並不是擠在一塊,給人家的雷達掃射,然後讓人家的戰機大範圍包圍。

所以兩百一十架機甲數量相當多了。組成的戰線長度,相當於三個福建省連在一起的長度。狙擊機甲在三十公里外對地面打出了第一槍。三十毫米口徑長管炮打出了彈長八十厘米的火箭增程彈。

火箭增程彈八十厘米長的彈體在飛行的過程中會逐步脫落,只有前方的彈頭準確的打擊目標。這是制導炮彈,依靠太空中多艘臨時充當衛星的戰艦,對這批炮彈的飛行軌跡進行引導,然後由鐳射進行末端制導。

導彈如香腸一般生產,這是誇張的說法,因為二十一世紀導彈部分加工需要高階工人的手,所以二十一世紀早期導彈產量必須有所保留,但是制導炮彈完全可以猶如香腸一樣生產了。

當然制導炮彈的大規模生產是大國實力。戰爭中火力平臺重要還是彈重要?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看火力平臺。在一戰的時候,英德雙方的海軍比拼看的是艦隊噸位,主力艦數量。然而實戰中德國人的炮彈一發入魂。英國人的苦味酸炮彈在戰艦裝甲板外面爆炸。還有甲午海戰,定遠鎮遠完全就是亞洲區域的戰列艦,縱然失敗有多種原因,但是彈的原因卻對是最主要其一。

再比如說二十一世紀俄羅斯人的戰機,戰艦坦克這些火力平臺是一流的。但是所有軍事專家擔心的不是俄羅斯人的武器水平,而是擔心俄國人能不能打得起現代戰爭。因為制導炮彈,以俄國人的電子工業水平,量產製導炮彈,有點困難。相比南邊的中國,一大堆圖16(轟六)老掉牙轟炸機,作戰半徑稱不上戰略轟炸,而且不隱身,但是你加不住這玩意帶著一大堆巡航#導彈。隱身轟炸機為了是突防,轟炸機沒法突防,那就讓彈藥突防,反正現代戰爭,也就那幾個國家值得用先進武器來打,而解除一個國家的武裝也就是要炸那幾個軍事節點。

任迪是戰爭悲觀主義者,對戰爭一向是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