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大發神威之後,華國便收斂聲息,在沉默中度過了歐戰。
雖然陸軍和空軍已經有了極好的發展,但海軍還處於落後狀態,造船技術方面也落後於人。
戰爭並不是最終的目的,而僅僅只是震懾和捍衛己身權力的一種手段,因此,在連番取得勝利之後,華國方面並沒有被眼前的榮耀衝昏頭腦,而是牟足了勁兒,開始大力發展造船技術,培養海軍。
華國現在看著光鮮,不僅一雪前恥,還得到了歐洲各國的認可,被他們視為地位同等的合作伙伴,但這只是暫時的,如果他們安於現狀,很快就會嚐到苦果。在如今的國家角逐中,不進則退。時間不等人,沒有一個人想要再品嚐那種被人遠遠甩在身後的滋味。
當歐戰進入到最後的高-潮時,華國的造船業還發展得如火如荼。從戰敗國俄國和日本那裡,他們得到了很多有用的資料,顧舒晗雖然對於造船業雖然不精通,但是對於戰艦發展的大勢,還是有一定的把握的,外在的技術有了,內在的大方向也定了,造船專家們開始沒日沒夜的啃那些對於他們來說過於先進和枯燥難懂的知識,爭取早日將這些知識化為己有。
當一戰結束的時候,華國第一艘新式戰艦開始試執行。這艘糅合了日俄技術的戰艦在試執行階段取得的成功,讓華國政府和軍部都對造船業有了信心。
不過,政府首腦們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另一件事奪走——協約國在巴黎舉辦會議,並邀請作為盟國的華國參加。
雖然華國沒有直接參戰,但這一次,任誰都無法否認華國作為協約國一員的地位。不說華國賣給協約國的飛機和坦克,單是華國平價賣給協約國的武器,以及曾經背井離鄉來到歐洲,幫助歐洲各國進行戰地作業和戰時後勤服務的華國人,就已經足以說明華國在歐戰中所做的貢獻了。
當然,在曾經另一個時空中,沒有國際地位、沒有正面參戰的華國,並沒能得到這種待遇,雖然也同樣被邀請參與巴黎和會,但並沒有被協約國視為他們的一員,而僅僅作為一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跟班。連華國人派出的十多萬人在歐洲各國所付出的汗水,也被視為理所當然——反正華國人多,勞動力廉價,不是麼?既然沒有實力,出點人不是應該的麼?那個華國,雖然名義上身處協約國陣營,但最終並沒能夠捍衛屬於自己的權力。膠州島雖然被從德國人的手中奪了過來,卻被以分豬肉的形式,送到了日本人的手中。
如今,華國人已經趕跑了德國人,並打哭了日本人,自然不存在這個問題。
在這場會議中,他們會擁有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尊嚴,雖然獲得的好處也許沒有直接參戰國多,但本身的權益和尊嚴至少不會再受到侵害。
反倒是日本,這次也和同盟國成員以及蘇聯一樣,被排斥在了會議之外。
由於華國的攪局,日本在那些大國眼中的地位直線下降,已經到了不值得他們正眼一瞧的地步。如果日本沒有敗於華國,或者他們敗了,但是沒有被逼著簽下那樣苛刻的條約,也許歐洲各國還有興趣與他們周旋一下,畢竟日本是亞洲第一個崛起的國家,而且這個國家人民的智慧和民族凝聚力也不可小覷。但如今,日本各方面都受限於華國,如果他們還以平等的姿態與日本交往,那叫做自甘下-賤。就像日本崇拜強者,永遠都只與強者為伍一樣,日本的這些老師們也只願意尊敬強者,踐踏弱者。
從前的溫情脈脈,在下一刻,都有可能會變成冰冷無情和不屑一顧。現實,就是這麼的殘酷。
在這一次的會議中,美國、英國、法國等主要參戰國自然分走了最大的蛋糕。
對此,華國的代表並不眼熱。他這次來,並不是為了從戰敗國那裡瓜分到更多的蛋糕的。華國的目的,是藉著華國在這次戰爭中的功勞,以及展現出的實力,要求歐洲各國廢除在華的一切不平等協議,軍隊全部退出華國,並歸還華國前政府賠償的鉅額款項以及華國被各國掠走的古董文物。
由於華軍的崛起,英法美各國的在華軍隊雖然沒有像日軍和德軍一樣直接被華國驅逐,但也已經被限制了起來,再也發揮不了更多的作用。與其說是讓這些國家“撤回”他們的軍隊,不如說是讓他們領回這批俘虜。對於這一點,歐洲各國自然沒有什麼異議。早在華國崛起的那一刻,他們就已經意識到,他們不可能再像從前一樣任意地魚肉華國了。
廢除各項不平等條約,這也沒什麼好說的,他們能夠任意欺凌一個弱國,但卻不能這樣對待一個與他們同等的國家。更何況,以現任華國政府的強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