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朝堂中的新人如今只知有周文賓,不知皇上是什麼模樣,而年老的那一批在十年間已經告老還鄉,說周文賓是最有影響力的攝政王也不為過。不是沒人懷疑過他居心不良,軟禁皇帝,但事實上週文賓這十年來從沒用權勢為自己謀半分利,皇帝在宮中也是任由所有大臣求見,周文賓絕不阻攔。可皇帝痴迷於佛經奧義,根本不肯見這群凡夫俗子,偶然被求見的大臣撞見,還會大發脾氣,怪周文賓沒攔著那些不知所謂的人。
眾臣見此自然無法再懷疑周文賓,紛紛感嘆皇帝無能,再加上週文賓和陳小生配合,在朝堂中提出的改革全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慢慢的,便越來越吸引有志之士的追隨敬佩。十年的時間,滿朝文武無一不敬重周文賓,足有三分之二的大臣是從心底認同周文賓的。
皇帝這十年來也沒閒著,沉迷一段時間的佛經,便自覺痊癒,舊態復燃。每次動了享樂的心思卻又噩夢頻發,他又急忙叫人講經。如此反反覆覆,不知道折騰了有多少次,可他本性就愛玩樂,勉強平靜都是在壓抑自己的本性,自然怎麼都覺得痛苦。反覆十年之後,皇帝在一次偶然看到神似李鳳姐的宮女時,徹底爆發,將那名宮女摜到地上差點掐死,要不是周文賓正好趕到,那名宮女就無辜枉死了。當時皇帝那瘋癲的樣子連貼身伺候他的宮人都害怕,據說好多人私下裡都懷疑皇帝是腦子得了病,恐怕要瘋了!
皇帝的事從來就沒人替他隱瞞,眾臣很快就聽到了訊息,朝堂再次風起雲湧起來,只不過這次眾臣是在猜測繼任皇位的是哪一位皇家子孫,考慮要不要提前站隊而已。蘇雪雲派暗衛盯緊了各方勢力,將所有的訊息都傳給周文賓,這一次他們把握好了時機,在皇帝又一次鬧起來,而想助自家孩子上位的皇室也鬧起來時,他們強勢壓制了所有的亂象,由周文賓的心腹在朝中提出,請周文賓登基為皇,為天下百姓謀福祉!
此言一出,朝堂上俱是震驚不已,但想到這些年周文賓所做的事,又覺得似乎在情理之中,換成朱家其他任意一位皇族,都不可能比周文賓做得更好了。如今的皇帝不管事還好說,以後換了新皇帝,周文賓明顯就是功高蓋主,若新皇帝想掌權,必定要除周文賓以穩固政權,他們幾乎已經可以預見周文賓辛苦為民,卻最終落得個慘淡收場的結局,恐怕比華太師還不如。
眾臣各有心思,但最終,三分之二的人都支援周文賓,另外三分之一反對得也不是很厲害。而民間蘇雪雲也安排了人,在各地不著痕跡的引導輿論,讓大家都想到周文賓為帝的好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心所向之時就是最好的時機!
蘇雪雲他們又用了半年的時間,終於改朝換代,將之前那位皇帝送去了皇陵與其叔叔作伴,他們兩人會發生什麼樣的衝突幾乎不用想也知道,總之什麼貪圖享樂、不負責任的事是再也沒機會了!
周文賓稱帝,封祝小蓮為後,並下旨此生不納後宮,僅有祝小蓮一人為妻。這是與之前的皇帝截然不同的風格,所幸祝小蓮這十年生了三個兒子,身體也調養得極好,群臣才默默嚥下了勸諫的話,不欲為此時同強勢的新帝作對。
周文賓穩固政權做得很容易,這十年來他們已經做了很多,如今只是收尾罷了,真正做到在平穩中完成了改朝換代的過度,連文徵明都沒提出反對。周文賓將文徵明調到京城,命其掌管大理寺,希望能夠使天下更清明一些,不再有冤案。
周文賓本欲封賞陳小生和蘇雪雲,但他們二人早有去意,在周文賓坐穩江山之後便告辭離京。周文賓再三挽留,最後還是放他們離開了,不過他封了陳小生為賢王,是本朝第一位王爺,將來蘇雪雲和陳小生的兒子長大了就是小王爺,也算是周文賓給孩子將來的依靠。
蘇雪雲他們並沒有拒絕,但他們更看重的還是教導孩子自身的能力,從離京之後就帶著孩子走遍山川大河,去看各地的風光、各地的人。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事實確實如此,他們一邊教導一邊讓孩子增加豐富的閱歷,這份財富是什麼地位都換不到的。
他們在中原走了一圈,又去韃靼看望了秋香,無聊時,想起回蘇州看看,他們這一世在那裡相遇,在那裡共同經歷了生死危機,也在那裡成親,蘇州對他們來說也算是一個特別的地方。
不過十幾年的時間什麼都變了,蘇州的百姓們也不再認識他們,不像從前走到哪都有人打招呼。如今朝廷推出了很多利民的政策,百姓的日子好過了,長樂坊早就不復存在,大家都紛紛找到了出路,誰又願意過江湖裡的日子?風騷騷嫁給了王巨力,在蘇州開了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