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半天之後,李清明嘆口氣,“永生你真的沒別的可說了?”
他急匆匆趕來,其實還是想落實一些東西,得到一些新的思路,並不是想趕人走。
“沒什麼可說的了,”李永生嘆口氣,意興索然地回答,“想不到堂堂的李清明,號稱愛民如子,卻變成了殘民以逞的政客,你的血性……唉,果然是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嚴格來說,李清明也不算特別親民的,那是個第一次見李永生,就能拆了院牆的主兒。
但是他在東北從軍的時候,對軍紀抓得極嚴,不許他們擾民,這原本是治軍的手段,但是傳出去之後,東北的百姓相當認可他。
再後來,他冒死進入伊萬,以及坐鎮東北之後,也曾經以黎庶的保護者自居,而且從客觀上講,也確實保護了黎庶,所以大家都這麼評價他。
李清明聽到這話,卻是勃然大怒,他最恨別人說自己老了,“黃口孺子,你懂什麼?我不知道你從哪兒得到的訊息,但是你體諒過朝廷和天家的苦衷沒有?”
“說話?說話當然很容易了,”他氣得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以糧困敵……你以為我們願意做?你知道不知道,王師的三次反擊,都被人窺破,折損了近四萬人馬?”
“嗯?”張木子的眉頭一揚,“這訊息我們怎麼沒聽說?”
她有點不相信這話,三次反擊都被人窺破,這還怎麼打仗?
但是他們都不知道,李清明說的還就是真的,第一次偷襲,遭遇了襄王的大隊援軍,慘敗而回,第二次遭遇了埋伏,被包了餃子。
第三次戰鬥發生在海岱和幽州交界處,同樣是大敗而回。
“這種動搖軍心的訊息,怎麼敢傳出去?”李清明不屑地看她一眼,“朝廷裡有內奸!”
“咳咳,”寧致遠輕咳兩聲,出聲發話,“李部長這話,我可以作證,三次出擊全是慘敗,李部長也想單獨釋出軍令,內閣卻是不準。”
中土國對用兵,還是相當謹慎的。
李清明身為軍役部長,可以釋出軍令,但是用兵不僅僅是指揮軍隊。
動兵可不是小事,別的不說,僅僅說後勤,就需要糧草和人力支援,宣傳上還需要輿論支援,這都需要三院六部的配合,至於作戰意圖什麼的,也得跟內閣解釋清楚。
當然,也有“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說法,但那指的是在外部的作戰,想當年李清明挺進伊萬國,不但沒經過內閣同意,連上司也不支援他,可他也強行做了。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眼下的戰事,是發生在幽州郡。
這是京師所在的郡,是中土國政治、文化和經濟的中心,天家在此,朝廷也在此——別說天子不想死,大臣們也都不想死,所以大家對軍隊的作戰和調動,非常地關心。
洩密這種事,也令人非常頭疼,尤其是第三次軍隊出擊的時候,除了李清明,只有內閣三位知道,甚至連坤帥這大司馬都不知情——她在柔然邊境呢,所以就特事特辦了。
可就算這樣,訊息依舊走漏了,一萬精悍計程車卒,直接被人堵在了山谷裡,這支軍隊裡配屬了五名真人,但是最後逃出來的,也不過才千許人。
這一支精兵,是要悄悄潛入海岱,斷襄王的糧道的,結果慘敗而歸。
李清明說到這裡,苦笑一聲,“主少國疑……原本就是這樣了,很多人心裡還不知道怎麼打算呢。”
主少國疑,就是說天家的威信不夠,朝臣們不服氣,有別的想法。
這話實在太冒昧了,當著御馬監的老大,他竟然敢這麼說,這是人臣該說的話嗎?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寧致遠居然出聲附和這軍役部老大,“沒錯,訊息竟然能從內閣走漏,天家徹夜不能寐,心脈鬱結,甚至問我……朕真做了什麼失德的事情嗎?”
“拉倒吧,”李清明卻是不領情,他冷冷地看一眼寧御馬,“誰說一定是內閣走漏的訊息?沒準是你內廷十二監呢?”
這話也在理,嚴格來說,軍方決定出兵的話,內廷不可能一點風聲都不知道,說句更過分的話,哪怕出兵不經過內閣,內廷也照樣能知道。
為什麼十二監被人稱作內廷?這是天傢俬人的朝廷,監督軍方行事,也是內廷職責之一,而且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職責。
這話也詮釋了,為什麼寧致遠能容忍“主少國疑”四個字,沒辦法,他要是不能忍了這四個字,那就是預設內廷也有嫌疑——他巴不得李清明衝著朝臣開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