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來我們這裡能做什麼?
雷谷能做很多事,李永生告訴對方:比如說查詢奸細,又比如說尋仇。
不管怎麼說,雙方協商了一天,這事兒就算定下來了。
桐靈成為了雷谷的合作伙伴,相互之間有了義務和責任,不多時,周遭各縣就都知道了。
在訊息傳播的過程中,桐靈縣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他們將此事散佈得眾所周知,也是希望某些不開眼的人聽聞之後,能收起不該有的念頭。
緊接著,千山、豐倉等四個縣,都跟雷谷達成了共識。
這一下,忠義的段縣令坐蠟了,按說忠義縣城,是唯一涵蓋在雷谷保護範圍之中的,也受到過雷谷的保護,但是偏偏地,他們沒有得到雷谷的承諾。
常縣尉拖著受傷的身子,來到了雷谷,要求雷谷給予同樣的待遇。
但是李永生直接拒絕了,他的理由很充分:我們保護這些縣城,是因為人家有誠意,但是我們沒有看到忠義的誠意。
至於說忠義在雷谷的百里之內?
沒錯,兩家相距還不到五十里,但是我們劃出的百里的範圍,不是毫無保留的保護,而是說——荊王府的人,不能在百里之內生事。
至於流寇作亂,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只要不影響我們賑濟災民即可。
訊息被常縣尉帶回了縣裡,忠義縣一片譁然。
黎庶是很好糊弄的,但也是最難交待的,人心是桿秤,雷谷的人對忠義縣,真的不差,買地給錢,幹活給糧,遇到盜匪了,人家趕過來幫著平定。
現在倒好,外縣的人可以給雷谷發示警焰火,反倒是忠義縣發焰火,雷谷未必認——這到底是發生什麼事了?
尤其是,忠義才被流寇打進來,整個縣城瘡痍滿目,大家心裡有相當的戾氣,於是紛紛聚集到縣衙門口,要段縣令出來,給大家一個解釋。
看到群情激憤,段縣令心裡也在後悔,當時真的不該跟李永生拿喬——算上賣地那次,這是第二次沒拿住對方了。
然而,他的錯誤也不是不能理解的,這是中土國官員的慣性思維,不試探一下,又怎麼知道能不能得到什麼好處?
他暗暗地下定了決心,待過了這幾日的風頭,悄悄再去雷谷一趟,商定個章程出來。
可是此刻,雷谷的注意力,已經不在這種事情上了。
隨著襄王和荊王起兵,中土國的形勢,可謂是瞬息萬變。
兩親王起兵,襄王要早一步,一直以來,他給人眼高手低不著調的感覺,但是起兵之初,他的表現還是很驚豔的。
相較荊王早早地就將三湘搞得大亂,襄王在海岱就要低調很多——雖然大部分人認為,低調二字,是跟襄王無關的。
襄王府在各府佈置了大量的眼線和內應,一朝起兵就狂飆突進,十日之內就攻佔了四個府城,兵鋒指處所向披靡。
而他們的北上之路,更是勢如破竹,一路連克險關雄城。
朝廷一方,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沿途軍隊丟盔卸甲狼狽不已。
所幸的是,最初的震驚過後,軍役部馬上號令各支軍隊前往攔截,用人命來換取應對時間。
終於,在殺傷了大量朝廷軍隊之後,襄王大軍前進的速度慢了下來,最終受阻於幽州郡邊界的赭石關。
赭石關不是特別險峻的關口,但作為幽州郡的南大門,修建得還是相當堅固的,當地守軍是隸屬於幽州郡軍役房,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最為重要的是,因為偷取關門的事情連連發生,赭石關守將做了一個乾脆的決定:阻絕往來,並且將關城裡的非軍人,全部驅除出關,並且看管了起來。
後來的調查證明,他的決定是正確的,不過現在這麼做,肯定是要被人詬病的。
不管怎麼說,他挖掘的陷阱、塹壕,以及密密麻麻的兵堡,終於成功地將叛軍阻擋了下來。
他求的也是,把襄王進兵的速度拖一拖,不求徹底擋住。
襄王府的軍隊連續攻打了十天,還沒有攻克下赭石關,終於有點力竭了……實在不行就繞路吧。
海岱北上的通道,其實有很多條的,不過從赭石關走,是最便捷的,襄王府原本是想一鼓作氣打過去,早一日進入幽州,就能多一分氣勢。
所以,就算攻堅受阻,他們也不考慮繞路,須知士氣可鼓而不可消。
但是到了這個時候,他們不得不考慮繞路了,再撐下去,朝廷就有足夠的時間做出反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