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好,我們再說第二個問題,我一直認為國家是高於政黨高於民族的。我們奮鬥的目標是讓德意志帝國稱為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必須要做的就是提高效率,這是各種意義上的效率,我們的工廠要生產出最好的產品,我們的人民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優厚的福利,我們的軍隊要擁有堅定的意志和強大的戰鬥力。那麼好了,社會民主黨真的可以做得更好嗎?”舍爾問道。
“您為什麼會問出這樣的問題?打破了容克貴族對官員體系的壟斷,我們可以吸收更多的各階層菁英參與社會的管理。效率一定會提高。如果採用普選制的話,我們得到的每一票都是選民投出的,我們自然會改變民生。軍隊如果忠於國家,而不是忠於個人,更容易產生凝聚力,這是很簡單是事情啊。”諾爾斯有些好奇的說道,他感覺對面的舍爾的政治敏感是不是太低了?社會民主黨已經宣傳了這種思想幾十年了,難道舍爾沒有聽過嗎?
然而實際上,舍爾肯定聽過這些東西,而且耳朵都已經被磨出繭子了,老實說,諾爾斯的回答讓舍爾有些失望。因為後者並沒有解決最根本的問題,那就是,德國的效率其實並不高。至少普魯士的效率是遠比不上南邊的巴伐利亞,對於其中的原因,到了舍爾這個層次自然是明白一些。雖然舍爾對某人的著作並不算太感冒,但是他對於資產階級的貪婪以及對利潤的追逐可是心有體會的!
現在,普魯士內部已經形成了壟斷,而壟斷意味著暴利潤,意味著普魯士的各種企業不用過於追求技術上的進步就可以獲得超額的利潤,而在沒有國家調節或者外部威脅的情況下,這種惰性將嚴重影響到國家的效率。
舍爾非常明白,在議會中,無論是社會民主黨,還是南部的天主教中央黨,他們都和貴族和資本家脫不開關係,他們的活動、競選都需要錢,而錢哪來的?大部分自然都是各大財閥贊助的。而所謂拿人手短,拿了別人的錢,在制定政策中自然會傾向於給自己投資的財閥。久而久之,在這些政黨心中,國家利益將讓位於黨派和資本利益。
然而這樣以來,改半天之後,整個國家變成了資本家的國家,在舍爾看來,這不過時把部分容克貴族控制的政權變成了資本家的政權,這有什麼本質區別嗎?至於說所謂的普選?舍爾是真不相信社會民主黨可以搞真正意義上的一人一票,畢竟社會民主黨也主張按照納稅金額和資產設定門檻。(一戰前,即使美國也沒有普選。全面無分男女都有普選的權利那是1920年之後的事情。)
在舍爾看來,企業之間的充分競爭、國家的有效調節、以及保證建立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才是社會高效和穩定的三大基石。第一點保證了企業的活力,第二點讓國家政策始終為了國家而不是某一個階級。而第三點則是社會穩定和進步的基石!至於說舍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原因很簡單,普魯士隔壁的巴伐利亞就是這樣做的!
巴伐利亞王國中也有諸如BMW、DB這樣的大型公司,他們實力強大但是沒有形成壟斷,為了獲得訂單,他們需要不斷的革新技術,而為了防止公司之間形成攻守同盟,巴伐利亞王國還成立了一個《反壟斷法》。同時王國本身也在從事一些關鍵技術的研究,也許最終因為無法投產而打了水漂,但是卻透過競爭反逼企業進行技術革新。
所以,到目前為止,巴伐利亞生產的工業產品幾乎是全德第一流的,而軍工更是厲害。這樣做,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國家透過政策扶持或者獎勵讓一些短時間看效果有限的產業得到了發展之初的第一桶金,從而成功的生存下來,比如說汽車行業,上世紀90年代時的汽車效率還不如馬車,普魯士政府不願意從龐大的經費中投入一小部分來扶持這個產業,而巴伐利亞則正好相反,從國家戰略角度支援了這個新型的產業,於是,現在南方工業集團的汽車行銷整個德國。這就是國家調控和支援的意義。
在巴伐利亞的發展過程中,因為正確的處理了市場經濟和國家調節的關係,所以有了今天的成績,對於這一點,舍爾時非常讚賞的。他認為一個正確的國家意志是不可或缺的。而社會民主黨的如果掌權後,舍爾並不認為他們能比南邊那位做的更好。
至於說民眾福利嗎?這東西早在俾斯麥時期德國就搞過了,所謂的福利其實說白了就是政府的轉移支付,也許舍爾不明白這個名詞,但是他知道這個意思。如果說政黨在各個王國中的地位的話,那麼毫無疑問,普魯士境內的政黨發揮的作用肯定比巴伐利亞要大,原因很簡單,巴伐利亞屬於那種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