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你說島嶼作戰不需要坦克?拜託,雖然,加里曼丹和幾內亞被稱為島嶼,但是人家面積一點都不小啊!70萬平方公里呢,法國才多大?烏克蘭才多大?美國人費盡力氣奪取的島嶼自然值得流更多的血來守衛!所以美國陸軍的裝備肯定要針對日本陸軍已經在東南亞的作戰環境。從這一點來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美國陸軍的建設方向就不適合和德國裝甲部隊爭鋒!
畢竟,在東南亞,美國人需要考慮補給、路況以及作戰環境,他們的敵人並不強大,對火力和防禦的要求不會高,這個世界不存在無限制的土豪的,舉個例子,如果能用20噸戰車來解決問題的話,那麼美國政府肯定不會拿30噸戰車來大量裝備部隊。
這就好比你常年在新手村稱王稱霸慣了,突然來到怪物房,不適應那是肯定的。然而戰爭時期,想要從不適應轉向適應那是相當漫長的一個過程,畢竟一款武器從開始研發到成熟肯定需要一段時間,尤其是越複雜的武器越是這樣。
而實際上,各種針對性武器是存在一些盲目性的,如果德國對自己的裝備計劃和軍隊換裝隱蔽的好的話,那麼在雙方軍隊真正大規模交戰之前,美國人對德國的軍備構成肯定會有一些評估上的偏差。所謂戰場上敵人一出現某種武器,就可以立即引起高層注意這種事情有的時候是不會發生的。因為對方數量可能不多,為此專門更換裝備體系是犯不上的!
這就好比在歷史上虎式坦克在北非戰場上就出現了,但是長管謝爾曼並沒有出現,一直到諾曼底之後,面對大量的虎豹坦克,美國人才驟然意識到自己的火力不夠的問題,所以才有了所謂的長管謝爾曼坦克。
其實,從效能上想要徹底壓制對手的想法不光德國人有,歷史上美國人也有,如果戰爭持續的時間長一些的話,那麼歷史上所謂的美國T29坦克、T30坦克和T32這類並沒有投產的戰車說不定就都冒出來了!
在卡里普特等人看來,未來美國陸軍在對抗德國陸軍中的最大隱患就是沒有建立一個合適完備的裝甲兵發展體系。美國人雖然也搞出了一些坦克、自行火炮但是並不適合和德國進行高強度的裝甲叢集對抗。
不過對於美國人的裝甲輸送車德**方倒是比較在意,並且將其稱為可以彌補德國裝甲部隊最後短板的裝備。坦克是不可能單獨行動的,所有裝甲單位無論是坦克、突擊炮還是坦克殲擊車其實都需要大量的步兵配合,然而步兵本身的脆弱和較低的機動性導致了進攻的時候很容易脫節。
所謂用卡車把步兵拉到前線,然後下車作戰這種辦法,怎麼說呢,理論上看似不錯,但是實際上可操作性有些差,首先,輪式車輛的透過性就比較糟糕,在透過環境差一些的地區,車輛的損耗和效率非常糟糕。其次,輪式車輛容易遭到伏擊,本身太過脆弱。第三就是拖延了部隊展開的節奏。
按照德國陸軍的相關戰訓,進入陣地之前,卡車搭載的步兵需要在戰場之外下車然後步行加入戰鬥。而卡車要集中起來放置在安全地區。這光兵力下車集結到進入戰鬥就是很漫長的時間,如果對方有較強的遠端火力的話,那麼就更麻煩了,直接影響了裝甲部隊的推進速度。
而在實際作戰中,步兵依然很脆弱,開始的時候協約國經驗少,有坦克在正面擋著,步兵比較安全,但是後來,隨著協約國學精了,他們開始設定側射陣地之後,情況就有些變化了,再加上各種型號的臼炮和迫擊炮。步兵在如同暴風雨一般的彈片打擊下生存率很堪憂啊!
而有了裝甲輸送車之後就不一樣了。對步兵傷害最大的機槍、彈片的威脅被大大降低,而且部隊進入戰場更快,可以隨時伴隨坦克發動衝鋒,而且裝甲輸送車提供的負載可以給步兵部隊更多的武器和彈藥。比如說美國一輛搭載著一個班的裝甲輸送車上就有3挺機槍,其中兩挺是BAR機槍,由下車作戰的步兵攜帶,而另外一挺勃朗寧機槍則交給車上人員操作。這火力密度已經非常高了。
然而在酒精沙場的德軍老將們看來,這種級別的火力依然不夠用。“在實際交戰中,步兵單位進攻的時候,我們需要對付非常多的輕型掩體,其中一部分是機槍陣地,或者備用陣地。他們會在這些地方建設有一定厚度的胸牆。有的時候還會用木材加強。普通機槍甚至是大口徑機槍殺傷力有限。而在伴隨坦克攻擊的時候,我們可能面對高度非常低、位置很刁鑽的火炮掩體,坦克炮因為射擊角度和轉速的問題往往反應有些慢,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些可以伴隨坦克機動的速射火炮來提供火力掩護了,在作戰中,2磅機關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