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里普特的戰報在漂洋過海半個多月後終於送到了柏林,這份戰報被刊印了數份,分別送到了普魯士總參謀部、德皇、魯普雷希特以及巴伐利亞軍方手中。而對於這份暴揍了英國人的戰報,各方的反響是不一樣的。
以施利芬為首的德國陸軍總參謀部承認卡里普特在南非的表現非常不錯,將騎兵的機動性和炮兵的火力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而且這種穿過正面防線,直接進行大縱深穿插和機動作戰的戰法也十分優秀。但是可惜的是,這一切並不適合歐洲戰場,對於德國陸軍的參考價值非常的有限。
“實際上這樣的戰術能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或者說特殊性,在南非,英國人的兵力非嘗有限,根本無法形成一條連貫的戰線,而且他們缺乏火力,騎兵部隊可以輕易的穿插。加上少許的炮兵之後就可以攻擊英國人防禦並不嚴密的後方。但是在歐洲這一切都不可能。”
“無論是西線還是東線,如果我們和法國人或者俄國人交戰的話,上百萬甚至幾百萬的大軍會擠在一條並不寬闊的戰線上。歐洲的軍團擁有大量的重炮、機槍。在配上要塞和塹壕體系,騎兵想要透過層層封堵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之前所有的計劃都是在開戰後,利用時間差在對方反應過來之前將其擊敗。如果戰爭一旦轉入相持階段的話,那麼資源稀少的德意志帝國必然會陷入劣勢之中。”
“至於說提高車輛數量,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建議,但是這對於兵力較少的巴伐利亞來說可行,對於兵力眾多的普魯士來說卻未必可以,因為我們的軍費是有限的,不過我們會盡量提高機械運力的。”
王子將施利芬伯爵的回信放到了一邊,不能說伯爵的觀點是錯誤,從1戰情況來看,任何在西線想要搞突破,穿插或者遠距離蛙跳的行動最終都不會成功,無它,兵力密度太大了!而火力密度同樣大的可怕!
以1918年年初為例(美軍大規模達到之前)德國在西線一共擁有一百九十四個半師!總兵力400萬人,擁有1.5萬門火炮合3000架飛機以及十輛坦克。而對面的協約國呢?一共擁有一百七十六個步兵師和十個騎兵師!一共擁有近500萬軍隊、1.7萬門火炮,3800架飛機和800多輛坦克!而所有這些部隊都集中在不過500多千米寬的戰線上!一公里戰線平均1萬人!再加上塹壕、地雷和機槍,試問,1戰中什麼樣的部隊可以將這樣的防線徹底打穿?
所以說,王子殿下對施利芬伯爵的想法認同一半,即,西線想要獲得勝利是非常困難的,即使所謂的快速兵團也不行。但是這種快速兵團的打法如果用於東線的話,卻是大有可為的,原因很簡單,第一,東線的戰線太廣闊了。第二俄國的軍隊無論從人數還是裝備上都無法和西線相比。比較容易打穿。第三,俄國的鐵路網非常稀疏,一旦攻破一個點,會導致相當長的一段戰線無法獲得足夠的補給,即使正面攻擊很難奏效,但是缺乏物資的俄軍也必須選擇撤退!
歷史上東線是個什麼模樣呢?先說俄國,俄國一線兵力(參戰人員、作戰部隊)一直維持在300萬人上下。這樣規模的軍隊部署在長達1625俄裡的漫長戰線上,這樣的兵力密度和英法在西線的兵力一比完全不成比例。而且如果以單位面積上德國的鐵路密度為10。奧匈帝國的鐵路密度為6.7來計算的話,那麼俄國的鐵路密度只有1!
無論是1戰還是2戰,俄國軍隊的補給都完全依賴鐵路,俄國人兵力有限,裝備更是沒法和英法相比,而戰線長的可怕,這就意味著他們的防線十分好突破。快速突破的機動兵團在俄國人後方還是大有可為的。不求打出類似2戰水平的閃電戰和大縱深合圍,只要能把戰線後方關鍵的交通中樞打掉,規模龐大的俄軍自己就完了,因為不管如何堅強,飯總要吃吧。
為了能以最小的代價,儘快搞定俄國,王子認為單純的地面平推作戰效率太低。俄國人知道他們打不過德國,所以俄國人採用的對策就是,拖字訣,就和歷史上對付拿破崙那樣。必要的時候,瞅見德軍主力不在東線了,就發動一兩次大規模攻擊,好好敲打一下奧匈。(比如說勃魯希諾攻勢)不過可惜的是,歷史俄國最終沒能耗死對手,在內憂外患下掛掉了。
而在王子的時間表裡,在開戰2年內必須解決俄國!然後才能從俄國抽身,解決奧匈帝國、以及西線的一系列問題,同時從俄國獲得的賠償也是支援德國打下去的關鍵。各種物資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糧食!
正面推進加有限度的機動穿插作戰就是王子未來在動線謀劃的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