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們砍向西線的鐮刀,刀柄和刀頭距離目標的距離是不一樣的,而為了保證對法國大軍團的包圍,我們就必須要速度。”
“我們要外圍軍團的速度,那麼就必須捨棄一些東西。以裝備換取軍團的速度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而且我也給他們一定程度的加強,最外圍的第一集團軍可以擁有一些獨立裝甲單位。”
實際上歷史上在邊境會戰的時候,德軍就已經顯露出一些問題,位於最外圍的第一和第二集團軍其實並不是滿員。理論上雙方的兵力差不多,但是不少德國後續部隊還要很長時間才能趕到,法國人有數個軍的優勢,然而因為裝備和戰術問題依然打不過德軍,當然,德軍也不可能大規模圍殲法軍。
隨後,法國人在霞飛的指揮下開始後撤,然後重整部隊準備反擊,而這讓德國人感到了不安,實際上在馬恩河戰役之前,最邊上的第一和第二集團軍已經沒有能力執行原有的圍殲計劃了。
想想看,當時整個戰線的長度高達230千米,而第一和第二集團軍需要穿過220千米的左右的縱深才可以到達馬恩河,而且還要遭到英法聯軍的不斷阻擊,右翼的第一和第二集團軍每天攻擊距離不超過13千米。這個速度還怎麼圍殲對手?法國人可以輕鬆的重整部隊,然後集中力量給予對手一次反擊。
所以王子的計劃就是在邊境交戰中,至少要讓最邊上的第一和第二集團軍依然擁有較強的機動性和突擊性。在邊境會戰中吃掉一部分英法軍團。這樣的話,才可以從根本上改變馬恩河會戰德國被擊退的情況。
如果不能在邊境作戰中圍殲對方一部分兵力,馬恩河會戰其實是無解的,這一點是王子回憶了史料之後得出的結論,在馬恩河會戰開始的時候,德國右翼最邊上的第一和第二集團軍一共只有18個步兵師和5個騎兵師,而對面集中了法國第五、第六、第九三個集團軍和英*團,一共有35個半步兵師和8個半騎兵師,這種情況下,你讓德國人怎麼打?雖然在其它方向德國人有優勢,德國第三、第四和第五集團軍集中了26個步兵師,但是對面也有19個半步兵師和1個騎兵師。總體而言,另外一條戰線進攻不足,但是考慮到德國師的狀態,雙方都不可能壓倒對手。
只要不存在代差,德國第一和第二集團軍可是拼死也打不過對面的英法4個集團軍!而實際上克魯格的第一集團軍確實擋不住對手,被迫拆了東牆補西牆,這造成了第一集團和第二集團軍之間出現空缺,皮洛夫的第二集團右翼遭到了威脅,空隙太大,補不上了,為了防止被圍殲所以只能撤退,要知道,德國當時開戰時第一和第二集團軍一共有12個步兵軍,1個騎兵軍以及5個後備旅,按照一個軍2個師的編制,這至少也有26個步兵師啊,實際上呢?到位的才18個。
所以魯普雷希特的做法才是強調了德國戰術的精髓,快速機動,打包圍殲滅戰,而不是擊潰戰,大量消滅對手有生力量,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
魯普雷希特將整個計劃也分成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透過比利時進入法國邊境地區,這個階段其實不用怎麼關心,歷史上德國人做的就很不錯了,第二階段是邊境戰役,王子的要求是德國右翼集團軍有能力合圍英法一到兩個集團軍。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第一和第二集團軍依然擁有強大的機動能力和野戰能力。而第三階段就是當5個德國集團軍進入到馬恩河一線之後,可以穩住陣地,打退英法聯軍的反擊,但是能再往前走多少,就看他們的本事了。
“我來說,你來聽,我不期望能改變你的想法,能理解多少算多少。戰略我已經跟你說了,然後我說一下我在戰術層面的建議。”
“第一集團軍和第二集團軍可以編組獨立的裝甲營和戰車部隊,重炮數量儘量削減,就算不減少,也要儘量換成汽車拖曳或者卡車炮。他們需要配屬更多額外的運輸單位。”
“第三、第四和第五集團軍因為對攻擊速度沒有太高的要求,所以他們可以配屬大量的重炮部隊,第一個和第二集團軍是用來分割對手的刀子,而靠內測的三個集團軍則是碾碎對手的重錘。”
“你不要對重迫擊炮有太多的期望,這東西雖然結構簡單,但是射程近,精度低,進攻中對彈藥的消耗量非常大,防禦還不錯,但是進攻的話,有的時候還真不如直瞄火炮好用。而且越過邊境線之後,雖然有些丘陵和森林,但是總體來說還是很寬闊的,迫擊炮的彈道彎曲的優勢很難發揮,而射程劣勢會被不斷拉大。”
“對英法軍隊的動向,我們要時刻關注,英法一直在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