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7部分

師相交多年,他還是頭一次看見狄仁傑如此毫無保留地在自己面前追憶往事,回顧過往,只是那許多年前的過去,怎會令人如此黯然神傷?

這是一個關於誣陷與背叛、友情與拯救的故事。

今夜的談話從一個問題開始。狄仁傑首先問曾泰,是否還記得唐高宗上元元年所發生的蔣王李惲被誣謀反案?曾泰當然是記得的,這可是樁發生在上元元年震驚朝野的大案,影響之深遠、牽連之廣泛,其引發的樁樁血腥事件,哪怕今日回首,仍然叫人唏噓不已。而且,曾泰更加知道的是,狄仁傑在上元二年被從幷州調入京師,從一名地方官吏直接升任大理寺丞,就是先帝親自任命來處理這樁案件的。狄仁傑果然不辱使命,很快就將此案審理得水落石出,可以說他就是憑著這個案子而一戰成名的。對此,大理寺的那些老人們至今還在津津樂道。

曾泰接任大理寺卿以後,也曾特意花了好幾天的時間,調閱狄仁傑任大理寺丞時所處理的案卷來細細研讀,狄仁傑當初一年之內審理一萬七千餘人,無一人申訴稱冤的政績,確實讓曾泰為之深深折服。但他也奇怪地發現,狄仁傑成功審理的第一樁也是最重要的案件——李惲謀反案,在卷宗中卻記載寥寥,只是簡單地敘述了事情的經過,而沒有任何對其中細節和內情的進一步闡述。此刻曾泰聽狄仁傑開門見山便提出這個案子,不由就把自己的這個疑問提了出來。

狄仁傑聽了曾泰的問題,沉默了許久,才苦澀地答道:“曾泰啊,你跟隨我多年,應該知道,越是重要的案件,越是內情複雜的案件,越是影響深遠的案件,最後所能記錄下來見諸於筆端的,往往是其最表面的過程。不是不能對其深入剖析尋根究底,只因這樣的挖掘所帶來的創痛至為刻骨,為了安慰逝者,更為了保護生者,最後才不得不選擇無言。有多少真相就這樣永遠地湮沒在如煙的往事中,不過今天,曾泰,我要告訴你的,恰恰是那些印刻在我腦海深處的故事,它們埋在我心底整整二十五年,卻仍然像發生在昨天一般地清晰。”

見諸於史冊的李惲謀反案是這樣的:李惲,唐太宗李世民第七子,貞觀五年,始封為郯王,貞觀十年,改封蔣王。先後拜安州都督、梁州刺史。其人縱情享樂,尤愛搜刮民間各種寶藏,令所轄州縣不堪其勞,民憤沸反,怨聲以道。上元元年,唐高宗李治遷李惲至箕州任刺史,箕州錄事參軍張君徹誣陷李惲謀反,高宗盛怒,將李惲全家押至長安受審,彼時武后已掌權,李氏宗嗣頻頻受到打擊,朝野上下,竟無一人敢為李惲喊冤。李惲家族廣受牽連,或被賜死或流放千里,李惲萬般惶懼之下,竟在牢中上吊自殺。

唐高宗李治聽聞兄長慘死獄中,因遭背叛而充斥於心的憤怒才稍稍平息,等靜下心來反覆琢磨,他開始感覺到有必要重新審視這個案件。李惲畢竟是他的兄長,憑其對這位兄長的瞭解,說他荒淫濫權尚可信,謀反逆天卻實在不像是他的作為,難道這真的是樁冤案?!李治越想越覺得寢食難安,可遍視朝堂,竟沒有一個可信得過,又敢於出頭說真話的人,能幫助他理清事情的真相。就在百般為難之際,時任幷州法曹,政績卓著,倍受尚書閻立本推崇的狄仁傑進入了李治的視線。

於是狄仁傑就在上元元年末,被破格提拔為大理寺丞,並由唐高宗親自任命徹查李惲謀反的案件。狄仁傑果然不負聖望,只花了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就把案情的始末原委查了個水落石出,張君徹承認誣陷,被處以極刑,相關做過偽證,以及落井下石的各色人等也都一一遭到了處罰。案件的最終結果是,上元二年,李治為李惲*,追贈司空荊州大都督,李惲所有因此案無辜受到牽連的家人,也終得昭雪。狄仁傑更是因此聞名天下,做穩了大理寺丞的位置,並得到了李治和武則天的特別賞識。

狄仁傑聽完曾泰重述的這段往事,靜靜地思忖著,半晌才道:“曾泰啊,你所說的這些都是事實,但我要告訴你的卻是其中隱含的另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

李惲有三個兒子,在謀反冤案中無一倖免,全部慘遭殺害。狄仁傑一直耿耿於懷的,是他雖然為李惲一家申了冤,卻沒有替他們避開災禍。其實就連皇帝也不知道,當時狄仁傑使盡渾身解數為李惲*,並不僅僅是出於正義感和責任心,他還在竭盡所能地力圖幫助自己最好的朋友——李惲的小兒子,汝南郡王李煒一家,然而,他的幫助到得太遲了。

狄仁傑還是在任汴州判佐時,偶然與李煒相識,遂成莫逆之交。但由於李煒的特殊身份,和狄仁傑自己的謹慎,這段交往幾乎沒有外人知道。狄仁傑在與李煒相識後不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