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他們不會遵守。”
子聰插嘴說:“這都是因為他們不識字,不學習,所以不明理,不懂法度。應當興辦學堂,讓他們讀書。時間一長,潛移默化,漸漸便會知書達理,懂得遵守規矩。”
“小和尚的主意倒是不錯,只是……”忽必烈邊說邊搖頭,“他們的年紀都很大了,叫他們讀書上學,怕是……”
“可以先讓他們的子弟學起。”一直沒有說話的竇默出了個辦法。
“這倒是個辦法。”忽必烈大喜,對子聰說:“小和尚,這事就交給你辦吧。”
“阿彌陀佛!小僧遵命。”子聰雙手合十,點頭答應。
忽必烈問姚樞:“你說的第二件是什麼?”
姚樞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本,本固則國興,歷朝歷代莫過於此。漢地以農耕為主,農耕是本中之本。所以,當務之急是輕徭役,減賦稅,招流亡,獎勵農耕。不利於農桑耕織的事,比如毀良田做牧場啊……等等,絕不能再做了。治理漢地,應當用漢法,不能用治理蒙古部族的老辦法,這樣漢人容易接受,才不會出現惶恐不安的混亂局面。”
忽必烈沒有說話,低頭沉思良久,擔心地說:“採用漢法自然是好的,可是,蒙古王公貴戚、豪門元勳都來自漠北,習慣了多年沿用的老辦法,讓他們丟掉祖宗成法而用漢法,他們一定不會同意,肯定會竭力反對的。就是蒙哥大汗,也不一定能夠接受。弄不好怕要……”
姚樞臉上掛著狡黠和睿智的微笑,對忽必烈說:“這事您不用擔心,我和郝經在下面議論過,採用漢法是長遠的目標,但不能操之過急,需一步一步慢慢來。眼下可以這樣做,一方面繼續實行祖宗舊法,一方面參照唐宋舊制,逐步變更,慢慢推行。使不合時宜的舊法越縮越小,適合適宜的漢法新制越擴越大。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蒙古人會漸漸習慣的。”
忽必烈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既不會激怒蒙哥大汗和親王元勳,又能消除漢人對蒙古人的隔閡、仇恨。心中極為高興,喜不自禁地拍著姚樞的肩膀說:“你真不愧是我的姚老夫子,本王沒有白救你啊!哎?你這辦法既不是祖宗成法,又不是真正的漢法,算個什麼辦法呀?”
“這……”姚樞一時被問住了。真不愧是姚樞,思索片刻,笑著對忽必烈說:“那……那咱們就姑且叫它附會漢法吧!”
在場的人都被逗笑了,尤其是忽必烈,笑得前仰後合:“嘿!可真有你的!附會漢法……嘿嘿!好!咱們就實行這附會漢法!”
就這樣,忽必烈接受了姚樞等人的建議,在他的封地之內,有限度地推行漢制漢法。首先,整肅吏治,建立健全官府衙門,決定設立經略司,總領邢州、漢中兩地軍民政務。這樣便需要大批合格的官吏。忽必烈為難了,他到哪裡去找這麼多官吏呀?別說別的,眼下,這經略使一職,就沒有合適的人擔任。正在忽必烈為難的時候,子聰向他推薦了一個人——廉希憲!
子聰推薦廉希憲是有根據的,他對廉希憲已經觀察很長時間了。廉希憲是忽必烈的貼身僕人,剛剛二十多歲,西域回回人,自幼父母雙亡,十來歲時便被忽必烈收留。此人長得面板白皙,面容消瘦,眉毛農黑,兩隻眼睛格外明亮有神,頭腦極為機敏靈活,往往在關鍵的時候能想出好的主意和辦法。更難得的是,他雖是回回人,卻極愛學習,讀過不少中原的古籍經典。所以,子聰大膽地向忽必烈推薦了他。
廉希憲深得忽必烈的喜愛,但他從來沒有想到過廉希憲有作官的本領。感到很意外,一時怔住了。下意識地說了句:“廉希憲?!”
經子聰一解釋,一件事驀地出現在忽必烈的腦海裡
那是在來漠南之前,忽必烈接受郝經和子聰的建議,學習中原歷朝治國安邦的典籍方略和典章制度。一天,他看書看得累了,推開窗戶,伸了個懶腰。無意中看見假山旁坐著個人也在讀書,定睛細看,竟是廉希憲。忽必烈覺得很新鮮,便悄悄走過去觀看。
廉希憲讀得很認真,忽必烈來到他的身邊,他居然沒有覺察。忽必烈想看看他讀的是什麼書,便把身子悄悄蹲了下去。廉希憲驀地一驚,當他發現是忽必烈時,頓時大慌,急忙合起書跪下請安:“啊?王爺!您……您有何吩咐?”
忽必烈和藹地說:“快起來,起來。我沒事。”指著廉希憲手裡的書說:“你讀的是什麼書?”
廉希憲把書遞給忽必烈,是一部《孟子》。
忽必烈沒想到廉希憲也在讀漢人的書,驚奇地問:“你們回回人也讀漢人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