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這身打扮呢?剛才這個奴才說你故意怠慢河工,實屬可惡。這河工一事,朝廷屢有嚴令,上年遏必隆公爺巡河時,兄弟已受了譴責,足下是知道的。今兒這事你瞧著如何處置呢?”
楊麼是康熙六年十七歲時中的進士,榜下即補了固安縣令,第二年恰逢輔臣遏必隆去蕪湖籌糧。遏必隆返京時,曾巡視河工。這位朱道臺叫朱甫祥,當時還是個知府,奉了吳三桂密札,怠慢河工,被遏必隆當著眾官掌了一頓嘴,同時表彰了固安縣令楊麼辦事“肯出實力”。朱甫祥因羞生憤,移恨楊麼,一直耿耿於懷。今天,朱甫祥說出這番話來,楊麼當然知道,姓朱的是要藉端發作自己。他沉吟了一下徐徐說道:”該吏所言並非誣衊下官,下河和收工的時辰,確是卑職所定。”
“哦?為甚麼呢?”
“卑職以為,在此天寒地凍之際,驅趕百姓下水治河,實為勞民傷財之舉,應請上憲明令,即刻停工。”
康熙在旁聽楊麼侃侃而言,不由得暗暗稱讚道:嗯,這人有膽。
可是朱甫祥卻怒斥一聲:“貴縣令太膽大了吧?你可知道這治河的事是朝廷明令!”
“卑職知道是朝廷明令!”楊麼也提高了嗓音,聲音中微微顫抖,聽得出他在極力壓抑著自己激憤的情緒。幾百個民夫看著他們越說越僵,都驚呆了。有兩個老年人伯惹出麻煩來,連忙上去勸說楊麼道:“太爺,不要與道臺爭了。小人們下水就是……”說著,脫鞋挽褲腿兒往河裡下,幾十個民工也都脫了鞋,跺跺腳就要下水。推小車賣黃酒的民婦,也忙著點爐子生火,揉麵燙酒。站在旁邊的康熙看到下水的民夫們大腿上被冰碴於紮了密密麻麻的血口子,有的還在淌著殷紅的鮮血,心裡陡地一熱,正要說話,卻聽楊麼大喝一聲:“上來,誰也不要下去!”
朱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