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5部分

些高階指揮員預見的卓越。

然而,當曾紹山與王近山通完電話,急電截住正在行軍途中的第九十二團時,該團團長已隨先頭營出發幾小時了。任務突變時截住團隊卻找不到團長,這令曾紹山大為光火,立即通報批評該團,並嚴令該軍所屬各部隊:“一、各師行動後,每日進入宿營地就立即向軍報告部隊以及行軍狀況(團向師報告之同時,應向軍報告);每日出發前,各團電臺不經師允許,師電臺不經軍允許,不得擅自撤收。二、部隊在行進中,應適當縮短長度,以便掌握和有情況時部隊易於收攏,及時調動。三、各部隊必須樹立隨時返回投入戰鬥之準備……”

當第九十一團調轉屁股,後衛變前鋒,火速南返上甘嶺時,上甘嶺一線的反擊兵力終於集結到位,三兵團全力以赴,數萬軍隊嚴陣以待,只等衝鋒號一響就向上甘嶺沿線之敵發動雷霆萬鈞的攻勢。

與此同時,崔建功師長也得到了兵團和志司的強力支援,三千多名新兵充實到了四十五師,面對就展開的反擊,崔建功第一意識就是儘快幫助坑道堅守的戰士們補充人手,為大規模的反擊創造條件。

是夜,連綿不絕的炮火攻向了上甘嶺對面的敵人炮群。數十挺高射炮開始嚴密的控制上甘嶺後方沿線的道路,經過精心的籌備,上甘嶺戰役已經集結了大量的炮火第一次顯露出猙獰,原本一支壓制我上甘嶺後方沿線的敵機,還有敵人的炮群一下子就受到了滅頂之災。

成噸的鋼鐵彈丸漫天覆蓋過去,一支神秘的炮火強兵加入了這一戰團,意味著上甘嶺戰鬥由此徹底由戰鬥上升為戰役,“喀秋莎”火箭炮團又不失時機地加入了這場炮戰的混聲大合唱,使得已經在我軍上甘嶺防禦陣地周邊囂張多日的敵人炮群立即遭受到了極其恐怖的打擊。

要知道‘喀秋莎’火炮一直都是志願軍兵炮兵裡的王牌中王牌,全部由蘇聯造,價格又相當的昂貴,為了很好的保護這些珍貴的戰鬥資源,這種火箭炮是自志願軍入朝從蘇聯緊急購進的威力最大的重型火炮,始終由志願軍總部直接掌握。它是四五十年代世界炮族中的貴族,在志願軍裡尤受寵待,幾十餘萬的志願軍戰士們無一不視之為珍寶。

朝鮮北部擁擠不堪的山道上,火箭炮隊從來都是一路綠旗,暢行無阻,所有車輛行人一律為之讓道,‘聯合國軍’從來都自恃炮火強大猛烈,可是面對‘喀秋莎’他們也聞之膽寒。

‘喀秋莎’是由蘇聯沃羅涅日工廠研製生產的,1941年7月始投入對德作戰。當時因高度保密,此炮出廠沒有命名。但是它的炮架上有個生產廠的標誌“k”字母。於是,蘇聯炮兵便浪漫而詩意地給它取了個蘇聯姑娘常用的名字,也是蘇聯一首流行歌曲的名字:喀秋莎。

“喀秋莎”火力猛,射速快,發射時聲音十分奇特,“啾啾啾”的,在各型火炮中一耳就能分辨出它來。因而,它們還有另一個美妙的名字,叫“斯大林管風琴”。

‘喀秋莎’自從出廠之日起,在戰場上從來也沒有辜負世人對他的期望,它射擊精確。威力巨大,流線造型也很像美麗的少女一般讓人著迷,更可貴的是她多軌聯裝,炮車合一,具有良好的機動效能。

但它唯一的弱點是發射時炮尾噴出巨大的火焰,映紅半邊天,極易暴露陣地,在剛開始擁有的‘喀秋莎’火炮的那段時間裡,就是因為戰士們對火炮的特性瞭解不夠,其他部隊就有過“喀秋莎”營被敵機炸燬的教訓。

所以,當“喀秋莎”配屬到五聖山時,第十五軍寶貝似地呵護著它,平時把它們藏在山洞裡,即使是本部隊的人也不得隨意接近。一旦確定了火箭炮團參戰,第十五軍炮兵指揮所總是先悄悄選擇好陣地,計算出射擊諸元,沿途派出警戒部隊。待一切都準備就緒,火箭炮車才出發,

每次他在志願軍面臨重大戰役時都會神秘的出現,然後神出鬼沒地隱入叢林之中,縱是敵人有飛機偵察,也很難發現‘喀秋莎’的蹤跡。

但是,一旦‘喀秋莎’在上甘嶺戰役中出現,標誌著中國志願軍大規模反擊戰的開始,也標誌著在上甘嶺一線戰鬥中,敵人火炮再也不能肆無忌憚的逞兇了。

於是,首先得益的地坑道中已經緊接了近半個月的戰士們,在我軍強大的炮火壓制下,敵人對我上甘嶺後方的炮火封鎖為之一鬆,藉著這個寶貴的時間段,第四十五師正加緊進行14個損失最慘重連隊的重建整補工作。

藉著炮火掩護的間隙,汪洋帶著七連五名戰士,攜八連李寶成帶著四名戰士回到了五聖山我軍後方。

七連殘餘人員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