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6部分

緊張的戰鬥中,甚至有二炮手一連拽斷三根拉火繩,最後索性接了根鐵絲拉火。

數不盡的鋼鐵彈丸漫天覆蓋過去,597.9高地受驚般地彈跳了一下,旋即被烈焰爆塵吞沒,敵人的防禦陣地立即土崩瓦解,變成了一片地獄的海洋。

海嘯般的爆炸聲波。在淺溝深谷中滾動著,碰撞著,發出隆隆的回聲。地堡的碎片、扭曲的鋼管、洞穿的鐵板、凹癟的鋼盔、斷槍和殘肢……被氣浪高高地拋起,在半空中旋轉著,舞蹈著。

597.9高地就像復活的維蘇維火山。

朝鮮戰爭使中國軍人有了一次國際亮相的機會,但也正是在這個半島之國,美軍的炮火使我們看到自己被人家挪下得太遠了。

事實證明,即使是打仗也不能總關起門來自己打,不到世界戰爭舞臺上去體驗一番,就永遠也成不了個像樣的角色。

美軍猛烈而富於技巧性的炮擊,將我們這支步兵技藝最嫻熟的野戰勁旅,打出一身冷汗。

在過去的若多次與敵人的較量當中,仍舊沿襲國內戰場那套猛打猛衝的步兵戰法的中國軍人們,這才深刻領會了“炮兵是戰爭之神”的警言意味著什麼,這才帶著頗有幾分大開眼界的驚奇,發現原來仗可以這樣打,人沒照上面,隔著好幾裡地便開始產生毀壞、傷亡和恐怖效應。

突然改變了形態的戰爭,使這些幾年,甚至幾個月前還在荷鋤扶犁的志願軍官兵,很無奈也很無措,他們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在和炮火作戰,是人和物之間的戰鬥。

這絕不可笑。歷史,多數時間是在人的摸索中爬行;它的飛躍,有賴於人的觀念更新。

在上甘嶺這塊被彈片精耕細作過的沃土上,炮火、血漿的日照和養分,終於催生出第十五軍新思想的綠樹。形成了多用炮,少用兵的嶄新戰役觀和系統的炮戰理論,中華民族在戰爭之中很快迎頭趕上,並且很快就將這種理論貫徹到了戰鬥當中,從這之後‘聯合國軍’再想依仗炮火揚威的歲月就一去不復返了。

這是情急中的大徹大悟,面對敵人大炮逞威,善於學習的中國志願軍終於走出歷史的誤區,捅破現代炮戰的奧秘,迅速顯示出戰爭的高智商來,將火炮運用得圓熟精湛——

機動集中使用的重火炮,按遠近程射距,編成五個炮群,成一二線配系,由軍炮兵指揮所統一指揮;制定前沿陣地編號和目標代號;炮兵指揮所聯絡成網,直接溝通到上甘嶺坑道;主坑道部隊緊急時,可直接呼喚炮火支援併為炮群指示目標;重炮群重點壓制敵炮兵,摧毀敵陣地工事,襲擊敵二梯隊集結地;火箭炮團則主要用於面積殺傷敵後備有生力量;師屬迫擊炮群處於遊動狀態,集中打攔阻,打敵反撲,打陣地死角。打完便轉移新陣地。

至此,敵我火炮比例也有了很大改觀,由上甘嶺戰鬥初始的10:l,縮小到決定性反擊時的4:1。

倉促編成的野戰部隊,率先在世界型戰場上,創立和實踐了火炮作戰思想和戰術原則,並在30日反擊後的陣地固守中,獲得了成功的論證,以近乎天衣無縫的步炮協同,取得了巨大的殲敵戰果,曾幾何時,我志願軍部隊在朝傷亡,70%為敵炮所傷致。風水輪迴,睚眥必報。

10月30日之後,這個傷亡比例數額被顛了個個兒,原樣落到敵人的頭上。

10月30日,由此應屬於一個史書的日子。

寒風從黑暗深處刮來,乾冷乾冷地吹拂著五聖山冰凍的群峰。

夜氣如磐,空中沒有一粒星光。

敵人似乎預感到災難正在逼近,欲暮未暮時,便用探照燈、照明彈、曳光彈,把上甘嶺點燃成一座不夜山、光明嶺,燦如晝間。

可是上甘嶺以北20公里縱深的戰區內,無線電卻堅定地沉默著。

沒有任何攻擊訊號。

當手表秒針從容地走到22時25分,以汪洋他們為首的597。9高地下方坑道部隊像群脫柵虎般擁出地底,直撲3號陣地。

第四十五師新組建的8個連和第二十九師之八十六團的2個連,從東北和西北山樑分2路疾進,成梯隊猛撲向597.9高地,而汪洋和八連連長李保成重新再返回坑道之中後。帶回來的卻是近七百多名的生力軍,七連和八連人數全部補足,展開了對597。9高地上方敵人的全面反擊。

但是,雖然坑道里的力量加強了,可是由於讓敵人在陣地方足足經營了大半個月,此時的597。9高地早已成了一個密不透風的烏龜殼。

在汪洋他們堅守坑道的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