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從戰果來這絕對是戰略上的勝利。
中朝軍隊從防禦戰總結了大量的實戰經驗,他們發現帶有堅守性質的機動防禦作戰,證明了只要戰術得當,工事堅固,並抓住時機輔以有力的反衝擊,中朝軍隊完全有把握耗費較少的人力、物力就可以在陣地防禦作戰中挫敗敵人,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
中朝軍隊在戰鬥中創造的坑道工事,也在經過總結提煉後成為一種能夠有效的“儲存自己,消滅敵人”的依託,在這種形式下打陣地戰,完全可以更小的代價實現中朝方的戰略目標。
正是由於夏秋防禦作戰的勝利,使毛主席、彭德懷司令和鄧華副司令員等人在調整戰略方針上的思想火花互為閃現映證,不斷清楚明晰,逐漸提煉昇華成為更為成熟、明確和科學的戰略目標:
節約兵力、物力和財力,採取持久的積極防禦的作戰方針,堅守現在戰線,大量消耗敵人,以爭取戰爭的勝利結束。
這也是中國軍隊入朝作戰戰略目標函式的重大調整和修正,“持久作戰、積極防禦”正式成為中朝軍隊的戰略指導方針,誰都知道真正的打起消耗戰來,無論從人力物力的消耗上,‘聯合國軍’早絕對消耗不過中國軍隊的,看看雙方後勤支援的距離就可以知道結果了。
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可不比美軍,英勇頑強的志願軍指戰員可以憑藉著一口水,甚至不吃一粒米就可以在戰場上堅持七天七夜,並且連續的作戰,可是美軍呢?要讓他們達到這個程度,那你就靠得住他們會舉手投降了,這就是民族本質所決定的,中華民族吃苦耐勞的高貴品質遠非美利堅合眾國的國民可以比擬的。
當年,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正是用這一招打敗了日本鬼子,將日本鬼子最終驅出了國土,而今日同樣地用這一招來對付美帝國主義,面對現實李奇微進行深刻的研究,最終他可不認為他的陸軍可會比當年的日本鬼子強多少,再打下去他們的結局恐怕也會差不了多少。
同樣,在戰役和戰術指導上,中朝軍隊也得益非淺,部隊真正的成熟了,敢打敢拼,對於美軍的優勢火力志願軍再也不看在眼裡。
從戰術上來說,夏秋季防禦作戰也使中朝軍隊取得了陣地防禦和陣地進攻作戰的初步經驗,特別是貫通兩個防炮洞的馬蹄形隱蔽部初步在戰鬥中顯示了它的重要作用,成為以後坑道工事的雛形。為中朝軍隊形成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提供了重要基礎。
尤其是六十七軍和六十八軍抗擊“聯合國軍”裝甲叢集的成功經驗,奠定了中國軍隊在裝備劣勢炮火不足的情況,將反坦克工事與障礙相結合,步兵反坦克小組與反坦克炮火相結合進行反坦克作戰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中朝軍隊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對於火力強大、後備兵員不足和攻擊精神差的敵軍如何保持彈性防禦的具有指導性新經驗。
在這種方針指導下的中朝軍隊,很快將機動防禦轉化成為堅守防禦,重新奪得了戰場的主動權。在此後近兩年的防禦作戰中,不僅牢固地守住了戰線使之不再北移,而且還透過不斷地反擊,將其逐漸南推。
不知道何時,李奇微甚至尷尬地發現,他的軍隊不知不覺陷入了戰爭的泥潭,陷“聯合國軍”於“大打不敢,小打不贏,欲和不甘,欲戰不能”的痛苦處境。
根據中朝方的統計數字,運動戰期間,中朝軍隊在人員在戰鬥傷亡上與“聯合國軍”方面基本持平,而在夏秋季陣地防禦作戰期間,敵我傷亡比例卻達到了2。7:1,而且物資消耗更小。事實證明,在這樣一種形勢與環境中與對手打陣地戰,完全可以以更小的代價,實現中朝方的戰略目標。
1951年10月29日,美軍的‘秋季攻勢’才剛接近尾聲,彭德懷將軍審是度勢,命令志願軍總部通知全軍各部,除非出現特別有利的情況,年底前,中朝軍隊不再進行全線的大規模反攻戰役,準備積累力量,等待‘聯合國軍’出現戰爭的破綻,再擇機而動。
同時,鑑於戰爭擴大的可能性進一步減小,中共中央決定在10月起,在全國開展增產節約運動,並恢復1950年底已停止的精簡復員工作,並且已經開始在戰時,進行國內各主力作戰部隊的輪換,讓朝鮮戰場上的一些有功部隊回到國內休整,而讓一些沒有作戰過的部隊走上戰場,起到練兵的目的。
一仗打下來,那邊在添油,這邊卻在減灶,從戰爭態勢來講,在這樣的戰鬥中,兩方作戰的勝負已分!
1951年底,透過撤回董其武將軍的第二十三兵團,裁併一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