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2部分

ǖ木辰紜�

不過,傅榮毅和他帶著的六個戰士想這些已經晚了,他們必須得想盡辦法儘快融入到第一中隊的戰鬥序列之中。

時間緊迫得出奇,汪洋在是他們第十天訓練後的晚上給他們講完這番話,到第一中隊以來他們第一次十點以前就等到了睡眠的時間。

但是,第二天五點準時,梟龍特種大隊的所有戰士們第一次全部都出發了。

三個小時後,當六個戰士們在軍車廂內才有機會與第一中隊的其他的老戰士熟悉時,他們就已經到了馬良山,戰鬥一觸即發,他們看到了志願軍的坦克,還有志願軍的炮兵部隊,另外還有六十四軍的兄弟部隊已經到位,隨時準備向馬良山方向發起了猛烈的衝鋒。

而這個時候一個好訊息傳來,當面之敵的敵人是從後方換防而來的,他們對志願軍的作戰方式並不是很熟悉,而且從某一方面來說,他們還是剛上戰鬥的新兵,甚至他們的戰鬥經驗比傅榮毅所帶的那個‘新丁’還差了很多。

原因在於經過了在朝鮮半島上一系列的戰鬥,美軍已經吃足了苦頭,為了一個原本與美國利益毫無關係的朝鮮付出這麼多人的代價,這是本來就對這場戰爭不能理解的美國國內人民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甭說別的,那國會沒完沒了地鬧騰就讓總統和五角大樓受不了。

而且在服現役美國大兵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到朝鮮服役是一種苦役,以至最後不得不想出了“記點”輪換兵員這種招數來,這個制度規定獲36點的官兵即可離開朝鮮返國,具體方法為:

在前線戰鬥區執行戰鬥勤務的官兵每月記4點;

在支援戰鬥區執行任務的每月記兩點。

後來由於輪換太勤而導致兵員不足,又將上述方法作了修改,又在原基礎上增加上中間區,規定在該區的人員每月記3點。按此辦法,美軍官兵分別在朝服役9個月、一年、一年半始能返國。

從此後在朝鮮的美國兵都數著點算著賬打仗過日子,數完日子回家,可是結果是他們可能才剛熟悉了他們所戰鬥的環境和對面的敵人,可是一批新兵就來替換他們了,同樣這些新兵來的第一件事也是數日子等熬過這痛苦的時光。

數著日子想回家計程車兵還會對激烈的戰鬥行動感興趣嗎?他們還能發揮出多少的戰鬥力?

而志願軍的攻擊正好在這個節骨眼前發生,傅榮毅突然感覺到天無絕人之路,柳暗花明又村。

看來他的運氣還沒有背到家,也許面對這樣的敵人,雖然說這六個戰士也算是第一中隊的新兵了,可是對於他們本就有的豐富戰鬥經驗來說,要想與對面的敵人絕個高下應該還是有一定的機會吧……

第三百一十一章 夜襲馬良山

美國軍事歷史學家拉塞爾韋格利先生在其著作《美國陸軍史》中對記點輪換制度的弊端作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評述:

……由於輪換人馬走馬燈似地往來穿梭,在朝鮮作戰的8個陸軍師及其附屬部隊從未形成可觀的內聚力。新兵和基層軍官們不惜花費很多時間屈指計算輪換期。他們缺乏整體感,學習不了班、排、連所必須掌握的協同動作。他們尤其不具備團結精神或集體榮譽感,很難補償因不明白為什麼打仗所產生的倦怠。敵人並未把美軍劃入頑強進攻、堅忍不拔的軍隊之列。如果美軍的對手是一支現代化程度高、火力與後勤補給能力勢均力敵的軍隊,那麼實行這項導致低內聚力的輪換制度將使美軍在戰爭中失利。

這就是說,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既不能承受重大傷亡,又要把仗打下去,還要打得又體面又不丟人,其實說白了輪換制也是美軍特殊政治形態的產物。

任何不義之戰,都有這種兩難,面對這種情況,你叫李奇微怎麼和美國政府去交差?

非不願為,亦不能為!

因為他們面前的軍隊不是普通的軍隊,在兩軍交鋒的大義之上,中國軍隊畢竟是正義之師,他們是在免費幫助朝鮮人民對抗外國勢力的橫加干涉他國內政。

當然,更讓美軍比較頭疼的是,中國軍隊的武器雖然低劣,但是戰鬥力卻不弱,甚至志願軍官兵計程車氣比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隊’要高昂得多。

要想不付出代價,卻又戰勝中朝軍隊,這怎麼可能?世界上當然不會有這樣的好事。

曾幾何時,在象麥克阿瑟包括李奇微範佛里特等一大批美國軍隊將領們看來,要麼打一場不惜一切代價的全面戰爭,甚至不惜將戰火燒到中國去,甚至不惜請出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