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深厚,對於破滅之祖國的愛戀愈益執著。他內心深藏對於秦國的仇恨,一心一意要為韓國復仇。

新鄭反秦叛亂,張良天生有參加的條件,他有什麼具體行動,我們已經無法考察。不過,他不可能不捲入其中,他深受此事的影響,也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張良後來離開韓國,到他鄉遊學任俠,他最重要的停留之地,就是陳縣。我們前面已經談到過,戰國末年,陳縣一直是反秦的熱土,層累著楚國舊都、韓王遷地、昌平君和項燕的反秦據點等種種歷史積澱。進入帝國以來,反秦的暗流也始終在陳縣一帶湧動。據我們有限的所知,魏國的遊俠名士張耳和陳餘,被秦政府通緝後,是逃到陳縣作裡監門潛伏下來的;發動秦末起義的首事者之一的吳廣,是陳縣近鄰陽夏縣人,而陳勝、吳廣在泗水郡大澤鄉起義後,迅速西進,直趨陳縣,得到陳縣父老鄉親的熱烈擁護,在陳縣建國定都,都是出於陳縣獨特的地理和歷史條件。張良在陳縣一帶活動,結交了不少反秦的豪俠英雄;陳縣的反秦風土,也加深了他為韓國復仇的決心。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軍事鎮壓和法制建設雙管齊下,逐一平息各國的武裝反叛,以郡縣什伍戶籍製為基礎的帝國化政策在各地步步推行,政權日趨鞏固,統治日趨強化。年輕氣盛的張良,眼見覆興祖國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他覺得別無選擇,決心以個人之力,刺殺秦始皇以報秦國滅韓的深仇大恨。

古今中外,刺殺既是個人復仇的方式,也是政治鬥爭的手段。作為政治鬥爭的手段,刺殺在兩種情況下是有效的選擇,一是在弱小對抗強大,無法做有組織的對抗時;二是在強大敵人的權力運作,集中於個人時。春秋末年,負氣的名將伍子胥由楚國逃到吳國,將勇士專諸推薦給吳國的公子諸光,刺殺了吳王諸僚,使公子諸光做了吳王,出兵攻破楚國,報了楚王殺死自己父親和哥哥的冤仇。戰國年間,嚴仲子與韓國丞相俠累有仇,請動武俠聶政刺殺俠累,在歷史上留下了嚴仲子得人、聶政聶榮姐弟剛烈俠義的千古英名。秦滅韓國後的第三年,燕國太子姬丹派遣荊軻刺殺秦王嬴政,雖然功虧一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情豪義,至今尚迴盪在人們的耳邊。

亡國後的張良,從貴胄公子淪落為民間的遊俠。當他的弟弟不幸早逝的時候,家中尚有家僮三百餘人和大量的土地財產。張良草草埋葬了弟弟,將全部家產變賣出售,仗義疏財,廣交天下豪傑,四處尋求可以刺殺秦始皇的勇士。張良先在陳縣一帶活動,後來繼續東去。據說他曾經流落到朝鮮半島,見過東夷君長倉海君。古來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秦攻取燕國首都薊城,燕國舉國東移到遼東,秦軍東進遼東滅燕,燕人逃往朝鮮半島的不在少數。也許,張良確是追尋燕人足跡到過朝鮮,也許,倉海君只是近海地區的豪士賢人,而張良是上窮碧落下黃泉,遍遊天下,終於透過倉海君得到一名壯勇的武士,可以揮動一百二十斤的鐵椎。張良開始實施刺殺秦始皇的計劃。

五博浪沙的一擊

《博浪沙考察記》,我多次閱讀,連線《史記》上張良與倉海力士刺殺始皇帝的隻言片語,彷彿身臨其境,觸景生情之歷史體驗,油然而生。

秦始皇是不安分而好動的人。統一天下以後,在種種興功作事之外,他開始大規模巡遊天下,十二年間,五次出行,最後死在巡遊的途中。秦始皇巡遊天下,迷霧重重,牽扯到種種政治和個人的原因,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事情,筆者打算留待將來再來細說。

秦始皇第一次巡遊,是在公元前220年,也就是統一天下後的第二年。他這次巡遊,走的是西北方向,目的是尋根祭祖,追尋秦人先祖發達的足跡,向列祖列宗報告統一天下的大業已經完成。他由咸陽出發,順著渭河一直向西抵達雍城(今陝西寶雞)。雍城是秦國遷都咸陽以前的舊都,有孝公以前的多位秦公的墓葬和祖廟。秦始皇在雍城告祖祭祀以後,繼續沿渭水西去,來到隴西郡西垂(今甘肅禮縣),第一代秦公襄公和第二代秦公文公的墓葬祖廟,都在這裡。西垂祭祀完畢,秦始皇再折回前往犬丘(今甘肅天水地區)。秦人的先祖,曾經在這裡放牧養馬,繁衍滋生。以喜慶告慰牧馬的先靈以後,秦始皇又翻山越嶺,進入汧水河谷地區,由汧水上游的回中(今陝西隴縣西北)越過隴山,進入北地郡,抵達涇水源頭的雞頭山(今甘肅省平涼市西)。這一帶地方,是秦人被周王召喚、定居稱秦的發祥之地,當然也是秦始皇尋根祭祖的必經之地。從地理上看,雞頭山是涇水的源頭,秦始皇了結尋根祭祖的心願後,由雞頭山返回,沿涇水河谷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