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福建尚未反正。由各省聯軍進討,福建乘機響應,由新軍統孫道仁與議長劉崇佑聯絡興師。先照總督松壽、將軍樸壽。兩人本是滿人,決意主戰。民軍聞他要戰,遂出戰各署。松壽自盡,樸壽率滿兵與民軍對敵。民軍奮勇登山,前僕後上,竟將滿兵殺退。樸壽親率滿兵來攻漢兵,被民軍擊斃,滿兵只得繳械投降,遂舉孫道仁為都督。各省獨立,倒也罷了,惟山東獨立,倒把慶王嚇殺。原來山東撫臺孫寶琦是慶王兒女親家,他想山東總是靠得住,及至來電奏請獨立,他說連親家也靠不住,所以嚇倒。迨覆電去問,方知被民軍逼迫,倒也無可如何。這不獨各省,連海軍務艦計十九艘,也都附民軍了。
協政王此時聽各處訊息,毫無一點希望。惟慶王只望老袁到京。哪知老袁一路,直至多日方才到京。相見以後,袁大臣談及不肯和議之語。協政王道:“既不肯和,想必還要戰。”
袁大臣道:“主戰但無餉,奈何?”慶王道:“太后手中現有遺積,請協政王入宮去取。”袁大臣稱是。協政王入宮,見隆裕太后,太后只得取出若干萬,交協政王轉交袁大臣組織內閣。
只道此旨一下,人才畢集,哪知連人影皆無。忽聞吉林、黑龍江、奉天省皆入革命黨手中,舉黨人藍天蔚為都督,訊息日惡。
江南第九鎮統制徐紹楨會集浙、滬、蘇、寧,聯絡各軍,攻打南京,江督張人駿、將軍鐵良、提督張勳率兵抵戰。奈各省皆已獨立,只剩南京一城,何以能行?遂迫電向袁大臣處求救。
袁覆電“無兵可撥”四字。張勳接電道:“既無兵來,守此孤城何為?”又兼黎天才攻打甚急,幕府山、獅子山各炮臺均已失守,兵士又死了千餘名,越想越難守,遂與江督及鐵良會議道:“與其守此孤城,不如帶兵北走,再作後圖。”即著部將胡令宣出城議和,愛立四條,胡云須候回覆。次日由總司令答覆,允他三條,惟張勳不準北上。張勳大怒,遂率兵出戰。忽四城火起,張督等皆避入使館。張勳令部兵白旗出迎,自己括盡庫款,從旁門逃出。民軍入城,已無一人,南京遂光復,遂舉林述慶為臨時大都督。
且說袁大臣見組閣不成,把內帑輸運鄂中軍前,令馮、段兩人奮擊漢陽。馮、段真肯盡力,與鄂軍進戰。鄂軍總司令黃興指揮兵士,攻擊清軍。戰了兩晝夜,清軍大敗,梅子山一帶皆為所佔。隨希清軍統領馮、段令士兵改鄂兵裝束,去襲美娘山。鄂軍疑為援軍到來,遂不提防,被清軍一陣殺得大敗;及至知道,已不及了,連失了雨淋山、龜山及漢陽城。黃司令見事不妙,即溜往上海。黎都督嘆道:“我只道黃司令有點能為,不料把漢陽失了,他反逃走去了。”遂出城將潰兵撫慰一番,說黃司令去集援軍,即日就來,萬望放心,軍心稍安。馮、段既得漢陽,遂向清廷報捷,各大臣皆轉憂為喜,獨袁大臣心中另有一番計劃。
且說黃興到滬,擬集聯軍援鄂,遂開軍事大會,聯軍務代表公推黃興為大元帥,黎為副元帥。黃受職後,正欲派兵援鄂,忽聽清廷命袁世凱為議和全權大臣,料知罷兵在即,遂緩派兵。
這袁大臣受了全權職任,忙委唐紹儀赴鄂,代表議和。唐至漢口,見黎都督先抒意見,後導和議。黎道:“現黃興己任為大元帥,一切軍事當由上海議決。”唐遂赴上海。是時博士伍廷芳,已為各代表推為外交總長,一切計議,皆他主持,就假市政廳為會議地點。唐相見後,即討論和議。伍遂提出四事:(一)
清帝退位;(二)改行民主政體;(三)給清帝年金;(四)量恤旗民。
唐代表不敢承認,散會後,電達清廷。袁大臣見電,恐怕決裂,電唐再駁。伍不改議,經各國領事團調解,方有起色。忽聞革命黨大首領孫文航海到滬,各省代表歡迎。約二日,開大會投票選舉,孫文得票最多,遂任為大總統。繼舉黎元洪為劇總統,電達各省,於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即西曆一千九百十二年月一號,組織中華臨時政府於上海,建號中華民國,以此日為民國元年一月一日。即日赴南京上任,午後到南京。各界各領事相迎,入總統府,由代表捧呈大總統印信,孫文接受,立中央政府為行政機關,設各院省議會為立法機關。改用陽曆。通電各省,仿美國製度,各部設總、次長。
民國政府成立,傳檄各省,建議北伐。各國領事、洋商等恐礙商務,即發電清廷,要求早建國體,以維大局。協政王因袁大臣為內閣總理,自己已是無權,遂辭監國職務,退歸府第。
隆裕太后令袁大臣為全權辦理南北和戰事宜,袁又電唐紹儀徵求意見。唐覆電請開國會解決政體。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