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早就得知了天使所攜帶詔書的內容,這在神武軍高層已經不是什麼秘密,除了洛陽留後還會被封為晉國公。作為大國國公,這顯然是極重的封賞。不過,如此重的封賞卻並非什麼好兆頭。
所以,神武軍內才產生了究竟要不要接詔的爭論。
其中,有一部分人認為,應該接詔,一旦秦晉就任洛陽留後,將名正言順的節制都畿道的軍政事務,再加上以晉國公之尊,更是威望無出其右。除此以外,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如果朝廷僅僅封秦晉為晉國公,接詔也無可厚非。可這洛陽留後卻是萬萬接不得的,重臣、重權、手握重兵,這是讓秦晉於朝廷難以自處的節奏。
兩種爭論中,後者佔了絕大多數,而今日的議題也是為了解決秦晉所面臨的這個麻煩。
事實上,局面發展至今,就連傻子都看得出來,隨著神武軍的實力和威望不斷膨脹,早就成了尾大不掉之勢。而朝廷出於本能,也必然要試圖削弱甚至於剪除神武軍所帶來的威脅。而這道包藏禍心的詔書則是朝廷先一步丟擲來試探的誘餌。
像嚴莊、達奚珣為首的降臣們自然別無選擇,只能堅定的站在秦晉一方才有出路。而遠在長安的朝廷,是萬萬指不上的。以宰相之身留在洛陽的房琯則相對複雜一點,此人本來是秦晉的死敵,現在卻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成為秦晉不可或缺的臂助。
關於秦晉的選擇,畢竟不是依賴眾謀的,如此議論也不會有結果。軍中需要等著他們需要處理的事務又太多,所以很快就被秦晉一一遣散,唯獨房琯留了下來。他是負責城內的民營事務,並不需要協同處置軍務,因何有他的一套行事流程。
秦晉心事重重的出了政事堂,房琯卻從身後將他喚住。
“老夫尚有一言,不知大夫願不願聽?”
秦晉一直都在等著房琯表態,便答道:
“相公但說就是,秦某願聞其詳!”
房琯清了清嗓子,似乎在沉吟著如何開口,片刻之後則低聲說道:
“大夫有沒有想過,既然朝廷的牌早晚要攤開,躲下去是最合適的選擇麼?”
他這一問大出秦晉所料,旁人只勸他躲開天子詔書,以避免和朝廷產生正面衝突,而房琯卻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建議躲,還要名正言順的接下詔書。神武軍中以裴敬為首的一系勸說秦晉接詔,房琯與他們正不謀而合。
“裴敬也這麼勸過我,但秦某並無野心,這麼做豈非要架在火上烤?”
裴敬派人以八百里加急送來密信,勸說他無論如何要接下詔書,到時候裴氏子弟會堅定不移的站在他這一方。
如此種種,許多走向都偏離了秦晉的設想,在他看來解決內部矛盾是要等到平叛成功再攤牌也不遲。現在正是渡河北上做最後一擊的關鍵時刻,卻又要偏偏被逼著表態。這實在令人難以抉擇,萬一一步走錯,將是步步皆錯的局面,是以不得不格外的甚重。
秦晉直視著房琯的眼睛,試圖從他的眼底裡找出其真正的用意,不過房琯乃浸淫官場近三十年的老吏,又怎麼可能被輕易的看穿心思呢?
房琯當然也看得出來秦晉內心的糾結和猶豫,便進一步說道:
“大夫何妨換一種思路去想,神武軍諸將俱與大夫一榮而榮,一損而損,倘若大夫猶豫怯懦,豈非將這些人向外面推嗎?”
不談交情和傾向,房琯做了最實際的選擇,只談利害。果然,一語驚醒夢中人,秦晉此前只一心想著如何盡力避免與朝廷攤牌,可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神武軍諸將未必都做此想。
秦晉擁有另一世的記憶,自然比時人多了許多見識,思量了許多前車之鑑,他忽然發覺避到河東去可當真稱不上是什麼好辦法。如此一來只會造成神武軍內部認知的混亂,甚至有可能使各派系之間的隔閡明顯化。
然則,秦晉還有一點想不通,房琯身為宰相之首,雖然是戴罪之身,可有什麼理由提醒自己這些呢?
看到秦晉疑惑的目光,不等他問出口,房琯就苦笑著解釋:
“大夫可是詫異於老夫因何有此舉嗎?”
秦晉沒有否認,點了點頭,又平靜的等著房琯的答案。
“無它,只因該來的總要來,既然應當面對的問題遲早都要面對,那就遲不如早。況且,老夫並非迂腐不化之人,若當真有此心,早在洛陽兵敗的那一天就自刎以謝罪了,又何至於苟活至今?”
現在則是剖白心跡了,房琯的手法果然老練,先以利害說動秦晉,再表明自己的立場,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