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恆道也。
參悟天地之道,只有親身之後,方可明白透徹。無論用言語如何表述,始終是道之皮毛,難得要旨。尤其是當內心感到好似抓住了道,又總覺得差了些時,那種感覺異常玄妙,連自己都說不清楚,如何能向他人解釋。
是以,悟道之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肖逸聞聽諸家之道後,結合道家自然之道,即將要悟出一條新論來,可是思來想去,總覺得腦海中猶如一盤散沙,無法融到一起。就好似龍身已然繪就,唯獨缺少最後的神來之筆,為之點睛。
但是道家眾弟子不解,無不譴責道:“既然還未想好,為何要阻攔論道。現在道家已成為眾矢之的,若說不出驚豔道論來,必然要遭人嗤笑。”
肖逸回頭望向眾弟子,只見眾弟子之中,除了靜姝玉立人群之外,眼中含笑地望著他之外,其他弟子包括呂、吳二人皆怒之已極,面目猙獰,恨不得上前吃了他。
呂、吳二人雖與他交好,可是參加論道大會,為道家爭光,乃是他們畢生之所願。突然被肖逸打斷,又怎能不怒?況且肖逸還沒有想好如何論道。
但是,肖逸看了眾人情態,卻難得的心如止水,絲毫不受影響,心中竟想道:“果然如陰陽家和鬼家所言,無論如何報德報怨,始終不可能達到盛德無怨之境,便是清淨無為的道家弟子也無法做到。”
過去,身處此境,他或許要心生感嘆,可此時已完全看得開了。眾人有這等反應乃是人之天性,無論怎樣沉心修道,也只能減免,而無法消除。既然無法消除,自己又何必強求呢?
既強求不得,何不坦然視之呢?
能夠坦然面對萬事萬物,方能做到真正的心如止水,以恬淡而博大之心看到人生真諦。
如果要問,聽聞諸家論道的最大收穫為何?恐怕就在於此了。
看似微小差別,但是對於肖逸心境修煉而來,卻是一個質的飛躍。
但見肖逸無意回答,眾弟子更怒。這時,長清道者不得不站出來道:“此事怪不得肖逸。”
眾弟子不服,道:“怎地不怪他?”
長清道者捋須道:“其實,剛才讓為道上前論道,我心中十分忐忑,倍感憂心。”
呂為道心頭一涼,怯聲道:“師父這是何意?是弟子論道不精嗎?”
長清道者拍了拍其肩膀,說道:“這不是你的錯,無須自責。”又眼望所有弟子,道:“‘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道家之願,在於小國寡民,建無德無怨之世。但是,此時再論此道,只怕已不合時宜了。”
長清道者三言兩語之間,便將道家對報德報怨的主張論述清楚。道家崇尚自然,認為正是有了德,所以才使世間有了怨。故而,追求返璞歸真,提倡既不報德,也不報怨。
這是眾弟子集思廣益得出的道論,也是自小入道以來一直追求的自然之道。可是,長清道者卻說再論此道不合時宜,此言豈不是質疑道家之道嗎?
眾弟子無不大驚,駭然道:“難道我道家之道……”問到後來,心頭震顫,已沒了聲音。
長清道者搖頭道:“你們無須質疑道家之道。我道家參悟天地,道法宏觀博大,所論者皆是經天緯地的大道,而且非凡人所能領悟,原本就不適宜這等小道之論。”
眾弟子心神稍穩,神色一緩。
長清道者忽然問道:“你們可認真聽了陰陽家和鬼家所論之道?”
眾弟子面面相覷,語焉不詳。
那呂為道不解道:“他們論他們的道,與我道家毫不相干,師父為何關係別家之道?”
長清道者嘆道:“兵家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你等只關切道家道法,固然不錯,可是不聽聞別家之道,又如何知道自家之道存在哪裡不足呢?心中只想著自家之道,又何必來參加這百家論道大會?”
眾弟子赧然失色,不能應聲。
長清道者這才道:“今日論道題目,各家皆有成法,並不難論。可是因為諸道多樣,幾乎涵蓋了報德報怨的所有情況。百姓有先入為主之念,越是早論,越是佔盡優勢。關鍵是,陰陽家和鬼家所論,將百姓帶入了現實之境。盛德無怨之世難以實現,無德無怨之世自然也難以實現。有意無意之間,二家將道家逼入了絕境。”
長靖真人又補充道:“而且,道家勢弱已是路人皆知之事,覬覦雍州之地的流派不在少數,他們必然不會錯過這等落井下石的機會。一旦沿路有失,便可能引來諸家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