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大為改觀。
不過,聞者並非都如他一般想法。只聽身旁的吳凌子說道:“名可名,非恆名也。彼名雖有一時之用,但並非永恆之名。天地無名而自行,無名方為永恆。名家將名如此細化,實是大違自然之道。”
眾道家弟子無不點頭符合,對名家之道頗不以為然。
肖逸知此乃兩家道論之爭,難免有尊己卑人之嫌疑,也就微微一笑,並未在意。
其實,道家弟子自稱道家,又各有道號名姓,無不沿用名家之學。只是人們對姓名太過熟悉,認為人有名姓乃是天經地義之事,已然忽略了姓名也是一門學問。
聽那公孫諾繼續道:“循名督實,按實定名。名實相生,反相為情。若名實不符,或定名相亂,必生矛盾。為讓大家聽得明白,老夫講兩個故事作為引申。”
百姓聽其講故事,頓時精神一振。
公孫諾講道:“鄭國將未經雕琢過的玉稱為璞,周國將未晾乾的鼠肉也稱為璞。一次,一名周人從一名鄭國商人門前經過。周人問:‘欲買璞乎?’鄭國商人以為是玉,便說:‘欲之。’二人討價還價,忙活了半日,終於談定了交易事宜。結果,待周人將‘璞’拿來,鄭國商人一看,竟是未晾乾的鼠肉,大失所望,謝而不買。周人卻以為鄭國商人故意耍他,怒不可揭,與之理論。最後,鄭國商人召來夥計欲驅趕周人,周人這才落荒而逃。”
百姓聽得有趣,皆是一樂。
公孫諾道:“物不同,理應不同名。名實有誤,必至禍亂。是以,名實當則治,不當則亂。”竟將名實之學上升到天下治理的層次。(。)</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