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除了保百姓安康之外,又教其道德禮法,所做甚多,可是為何還不能解決‘生’這一基本問題呢?”但聞此言,卻又頓時不解道:“責任不在我等諸家身上又在何人身上?”在諸家心中,護佑百姓自來就是諸家責任,百姓不能安康,責任自然在其身上。
不過,諸家雖然此時是這般想法,但如果肖逸說,百姓不能安康諸家應付全責,那麼諸家第一反應定然是心生不滿,而後尋言反駁,絕不會再去查詢自身問題。
這便是人性。
肖逸以退為進,不經意間就巧妙化解了諸家之不滿情緒,這也難怪那稷下學宮宮主會說肖逸對人性之把握比鬼家還要略勝一籌。
在“地問歷世”考驗中出將入相的豐富經歷,此時方真正體現出來。
只聽肖逸道:“人各不同,天生有美醜強弱、聰穎蠢笨之分,有此分別,世上就不會有絕對的公平。就好比兄弟二人,聰明者可以求仙問道,蠢笨者就只能在家耕地勞作。世間總有人憑自身資質高高在上,也總有人無可奈何地身在底層。這就是現實。”
“儘管統御者勤政愛民,倍加努力,使得百姓生活不斷提升。但是,最底層的人們永遠‘朝不保夕’。比如,無論糧食再匱乏,總有人想方設法可以吃飽飯,也總有人無能為力被餓死;可是,當統御者勵精圖治,使得人人都吃飽飯時,強者可以輕鬆壽過百年,弱者卻又因多病多難而隨時面臨死亡威脅。”
“宇宙衍化,天災**從不會停歇,總有弱者‘朝不保夕’。是以,不管諸家如何努力,世間都不可能達到人人安樂之境地。”
肖逸說罷,全場一片愕然。
這番話雖然為諸家開脫了責任,但也擊潰了諸家開創太平盛世的宏願。不過,有陰陽家關於盛德無怨之世的言論在先,再聽此論,諸家雖不願相信,但尚能接受。
關鍵是,百姓反映較為強烈。百姓弱勢,心中總懷著統御者能使他們過上好日子的美夢,肖逸將之拉回現實,其心情怎能平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