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有種”那駱生不僅不惱,反而大讚道。他也看出通天劍的不凡來,忙收起狂妄之心,凝神應對。
然而,肖逸並未立即進招。只見其深吸一口氣,閉目冥想片刻,才突然把眼一睜,道:“接招。”手臂前伸,一把抓住劍柄,浩然正氣勃發,凜然刺了過去。
“天罡劍法”這次輪到那駱生驚訝。
他剛剛使過天罡劍法,對此劍再瞭解不過,可以說,要破此劍易如反掌。
高手對決,勝負只見一念之間。肖逸竟敢臨時抱佛腳,使出對方的拿手劍法,豈不是自尋死路
在場之人見狀,也倍感驚疑,不知肖逸意欲何為。
然而,待肖逸手腕輕旋,挽起數十個劍花後,那駱生突然感到一絲不妙,驚訝道:“不對,這不是天罡劍法。”
只見這一劍的形態與駱生所使的天罡劍法一模一樣,可是其劍意卻大相徑庭。
駱生那一劍,三分智、三分仁、四分勇,雖融合智、仁、勇三重境界,但還是以勇為主導。因此,才不失其勇劍之意。
反觀肖逸這一劍,其劍中亦融合了智、仁、勇三重劍意,可是仔細體會,卻根本分辨不出,幾分智、幾分仁、幾分勇。只因三重劍意一般相等,相和相沖,竟使得劍意呈現平和之態,完全沒有了勇武之意。
駱生道:“失卻勇武之意,如何堪稱勇劍”
肖逸凝神控制劍意,一邊繼續刺出,一邊道:“勇在心,而不在形。我心自有勇武之意,又何必讓外人知曉。”
駱生一愣,雖不能盡解其意,但心中也激起了一絲漣漪。
只見肖逸手腕不停輕轉,劍尖就不斷激起劍花,一生十,十生百,百生千須臾之間,漫天皆是劍花。
劍花綿連不斷,將駱生全部籠罩在內。
駱生看著眼前之景,手中握著長劍,卻不知該如何出招。因為,眼前所有的劍花都給人一種奇怪之感。看似柔弱,但若想以強欺弱,其意中立時又有一種勇武之意傳來;若說更猛,卻又劍無所指,對人根本沒有攻擊之意。
駱生外貌粗獷,心思卻細,悟性也極高,看了片刻,登時大驚道:“君子如玉,外潤而內堅,含蓄而自持。這才是真正的君子劍法。”
頓時,駱生內心如同翻江倒海,再也無法平靜:“儒家弟子,沉心儒學,為追求那智、仁、勇境界,甘願窮盡一生。然而,何為智,何為仁,何為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不惑、不憂、不懼,其實孔夫子早已將解釋清楚,只是我們理解錯了。”
駱生內心所想,外人固然無法理解,只怕大多儒家弟子,也是不能盡解。
儒家入世,其學問中處處透著積極進取之意。如何體現進取唯有由內而外,展現於世人。儒家重禮,對行為舉止要求嚴格,十分注重外在形象,也有此原因。
儒家弟子深得傳承,但凡做事,無不奮發求進,注重表象。故而,儒家弟子總是亮麗光鮮,舉止得體,給人以玉樹臨風、風流倜儻之感。
在此影響之下,儒家弟子對智、仁、勇的追求上,也是如此。不僅要自身達到智、仁、勇的境界,而且要世人知道自己達到了智仁勇境界,如此,方能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也正如駱生所使用的天罡劍法一般,其劍法融合了智仁勇之意,造詣已然極高。可是為了展示其勇,其劍法中總要突出勇武之意。否則,好像失卻了“勇武”似的。
長久以來,儒家弟子一直遵循此道。可是追本溯源,重新領會孔夫子之言。“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其實所指的乃是人之本心,並非人之表象。
不惑,即是智;不憂,即得仁;不懼,即為勇。只要內心不惑、不憂、不懼,即便無人知曉,也是大智、大仁、大勇,故而世人又有“大智若愚,大仁若厲,大勇若怯”之說。
真正的智、仁、勇無須刻意表現,無論世人如何視之,我自恆然不變,此謂君子之風。
這時,駱生從面前的劍法中真真切切感到了何為君子之風。說其柔弱,其內卻有一股堅強之意;說其輕靈,又令人感到十分厚重;說其無攻,但是一步步壓迫過來,令人無從反擊。
此次,輪到駱生呆立不動。他並非如肖逸一般,在仔細觀摩其劍法,只是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反擊,真真切切沒了辦法。
肖逸仍舊在挽著劍花,攻勢不疾不徐。但是在駱生看來,劍花一步步逼將過來,壓得喘不過氣來。
“不戰而屈人之兵,好,好,好駱某認輸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