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強的浩然正氣,最難得的是,能將浩然正氣化虛為實,這等能耐可不多見。”
“可不是,古往今來,沒幾個儒家弟子能做到此等地步。”
“而且,我聽說此人剛才已經突破了兩層境界,直接從修身之境達到了治國之境。”
“當真?”
“看其樣式,還有突破治國之境,達到平天下之境。”
“這怎麼可能?便是當年的孔聖人也是一步一步修煉到聖王之境,他怎可能一日連破三層境界?”
“但不管怎樣,申家要揚眉吐氣了。”
“揚眉吐氣不見得,你們別忘了,申家因何淪落到的此等地步。”
申府之外聚集了近百人,你一言,我一語,低聲議論。可是,當說其申家往事時,無不臉色一變,不敢再言,忙又轉換話題,繼續猜測府中之人是否能連破三層,並驚歎那氣柱之強大。
此時,那股浩然正氣膨脹至二人合抱粗細,彷彿一根天柱,散發著煌煌天威。
不過,在場中若有人見過肖逸在伯陽畫府時所產生的金黃氣柱,當以為此柱不過爾爾。
當然,並非是他的浩然正氣有所退步,而是因為伯陽畫府中,陰陽平和,與儒家中正之意暗合,無形中增強了浩然正氣而已。
又過了片刻,當氣柱又膨脹了片刻之後,突然停止了增長。
“看,停止增長了。我就說他不可能突破到第八層去。”人群中已有人輕笑道,為自己先見之明而洋洋得意。
無人反駁,幾乎所有人都默默地點了點頭。在他們看來,那的確是絕無可能之事。
浩然正氣訣前五個層次: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主導在其自身,境界提升快慢,全憑自悟。若是學究天人,悟性奇高,接連突破兩三個層次,還是極有可能。
可是,從修身開始,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境界提升已不僅是自悟,還要靠豐富的閱歷和對外界的思索。後三個境界,一層比一層範圍大,一層比一層深度廣,已非個人努力所能決定。
在場之人,除卻申家下人之外,都是孔門中的佼佼者,深知其中難處。愈知其難,心中愈發不能相信。
可就在這時,那氣柱猛地向內一收,倏地縮小一半,變作三尺粗細。
這一變化無聲無息,但是眾人見之,就好似一聲驚雷在耳邊響起,直駭得心驚肉跳,不能自己。
“突破了!”
“真的突破了治國之境!”
“連破三層境界,這怎麼可能!”
寂靜數息之後,現場突然響起一陣驚呼,譁然若潮。剛才那輕笑之人仍呆若木雞,連羞愧之意都忘了。
直接從第五層的修真之境,達到了第八層平天下之境。古往今來,還是第一次出現。
那南宮雁撫著長鬚,眼神中亦露出驚羨之色,心道:“天地變,則奇才出。儒家出此奇才,看來天下真的要變了。”
“這怎麼可能?一個人思想境界怎麼可能提升的如此之快?”眾人驚愕,心中存在著同一個疑問。
不過,當他們知道肖逸領悟浩然正氣的歷程後,或許能有所明白。
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大凡儒家弟子,皆是從讀聖賢書開始,接受聖人教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一步一步,尋循序漸進,不斷提升自我。所以,對他們而言,在完成上一個境界之前,下一個境界完全陌生,根本無法理解。
可是,肖逸不然。他是長大之後,才思索深研儒家學問。而且,一開始就是端木逍雲與其所講的智仁勇之道。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等境界乃是儒家學問的大成之境。可以說,他起步就比別人高了無數個等次。
智仁勇所體現的,正是儒家的中正仁義。
當時,肖逸飽受銘浩、靜靈戕害同門的打擊,正值迷茫之際,突然接觸到了儒家的中正仁義,內心霍然開朗,深以為然。
而且,當時他冒死相救儒家三人,知行合一,其行徑也正好附和其心境,從而才能在觀看天地奇景時,引動內在精神,突然領悟了浩然正氣。
簡而言之,肖逸領悟浩然正氣,憑得是內心的中正之氣。而非如同普通弟子一般,從格物中領悟。
格物與中正,相差了不知幾千萬裡。
而後,肖逸不斷思索天下之事,追尋治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