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的“官”,而是指意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類似於中國圍棋對奕中的“官子”的那個“官”。
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
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
中國道教不同於世界上的的許多宗教,世界上的許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佛教、基督教那樣講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體,這使得宗教傳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
中國道教傳教的目的很明確,道教傳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傳播道德倫理是“因材施教”的。
對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經》的道理,對那些智慧不夠,或者沒有多少時間,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倫理建設的人,就採取編寫故事去說明道理,“寓教於遊樂”,就是來源於中國道教的傳教方法。
中國道教的“中元節”,其實主要是傳播道德倫理的節日,也就是倡導人們在這天注重修德。
中元節這天,有思想和有時間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學習老子的《道德經》,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
而對於一般教眾,道教則創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於遊樂之中”。
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個叫做陳子禱的人與龍王女兒結婚,分別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個孩子。
這“三官”主管人間的賜福、赦罪、解厄三個任務,他們法力無邊,分別要在這三天到人間巡遊,檢察人們的道德品質是否好還是壞,對於那些道德品質好的人,他們就給予賜福,否則,他們就要降罪。
但是,中國道教又是一個很寬容和隨時給予人轉變更新自己的機會的宗教,所以,“中元節”並不僅僅是個獎勵善良和懲罰惡劣的的節日,而主要是個“赦罪節”。
所以,“中元節”又是中國節日中的“懺悔節”和“贖罪節”,一年中有罪過的人,可以在中元節這天,透過各種儀禮去檢討自己和請求天地人的寬恕。
佛教的“盂蘭盆節”就更簡單了,傳說,有個叫做目蓮的人做夢,他夢見自己去世的母親淪落在餓鬼行列中,於是,他送飯給母親,卻屢屢不行。
木蓮將此事告訴佛,佛勸他供養僧眾多行善事,以解脫母親在陰間的罪孽,木蓮在七月十五這天作盂蘭盆(梵意為“解救倒懸”),於是,佛教僧眾集體為木蓮母親唸經超脫,使得其母脫離了苦海。
由此可見,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有兩層涵義,一是教育人們要供養宗教僧眾,二是教育人們多做善事超脫先人罪孽,並提倡孝道。
再就是民間的“鬼節”,七月十五為“鬼節”,這大概是因為民間人們要在七月初一,到十五這半月的時間中,給先人燒紙錢和祭祀,這種人魂對話的氣氛,使得人們產生了鬼的節日之說。
中國民間鬼節中,七月初一為開鬼門,死去的先人就要魂歸人間檢察後代們是否善惡,後人也要乘機祭祀他們,過了七月十五,就關鬼門了,七月三十之前,如果有人還沒有祭祀他自己的先人,他的先人一年就要遊魂人間……
所以這一天,不管是誰,只要在家裡,都要給先人燒紙錢和祭祀,自然,錢小豪他們也不例外。
送走了錢小豪他們,于山在天元谷中巡視了一圈,沒有發現任何開鬼門的跡象,也只能無奈的下山去祭祀先祖。
夕陽西下後,每家每戶都在全力以赴地,準備好為死去親人的錢紙香燭,並用紅紙莊重的寫上每個死去親人的名字,然後放在地上和錢紙香燭一起焚化。
為了使每個死去的親人,都拿到一筆豐厚的禮品,在燒化紙錢時,必須按照親人輩份的大小,和死去的早晚順序擺好,每人可拿一堆,每堆錢紙上都要擺好事先寫好的名字,這樣就不會錯亂。
在燃燒紙錢的同時,村子裡各家的祠堂裡,都會舉行隆重的祭鬼節燈會。
在本家族長的主持下,把紮成各種形形色色的鬼燈和神燈按順序擺好。
主要有鬼王燈、鍾旭燈、冥王燈、判官小鬼燈、牛頭馬面燈。(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