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安兩軍在莫國北境的一戰,最終以風軍的大勝而結束,此戰安軍敗的奇慘無比,二十萬的大軍,傷亡有五萬多人,但被俘卻有十萬之眾,剩餘的人全被打散了,安軍統帥李德僥倖逃出重圍,身邊僅僅剩下一千來人。
安軍的這一敗,損失的可不僅僅是兵力,更重要的是與風軍對戰的信心被打的蕩然無存,此戰過後,安軍簡直畏懼風軍如虎豹,聞‘風’而逃,而在風軍中安軍也多了一個外號——孔雀。外表很漂亮,時不時的還能張開羽翼嚇嚇人,而實際上根本不經打,一擊即潰。
七萬多人的風軍能大敗二十萬的安軍,而且自己的損傷才區區一萬多,這個結果是誰都沒能預料得到的。
大戰過後,李德收攏己方的散兵遊勇、殘兵敗將,最後勉強集結起四、五萬人,生怕風軍再追殺上來,他率麾下直接敗退回安國本土。
安國的兵力其實很多,不下百萬,損失十多萬人不傷元氣,但風軍的驍勇善戰給了安國極大的震撼和恐懼,再不敢輕易派兵出征。
此後,安國也基本退出了伐風聯盟,只道義性的為川、貞兩國提供後勤補給。
安國之所以未繼續出兵,畏懼風軍的戰力是一方面,其二,平原軍釋放了被俘的十萬安軍也成了主要因素。
要如何處理這十萬人的安國俘虜,蕭慕青沒有做太多的考慮,也未向唐寅提出申請,自做主張將其全部釋放。
風國和安國沒有宿怨,更不存在仇恨,如果直接處死這麼多的俘虜,在道義上說過不去,也會給風軍留下殘暴無道的罵名,但若是關押他們,十萬人每天要吃要喝要人看守,那得消耗多少錢財?再者說,此戰打的太容易,俘虜安國十萬人也太容易了,放掉並不會讓人覺得可惜。
蕭慕青略微一琢磨,認為還是將其全部放還省事,又能體現出己方的寬仁和大度。
風軍對安國的俘虜一個未殺,只是繳了他們的武器和盔甲,然後全部送還給安國。風軍如此善待己方的被俘將士,安國又哪好意思繼續出兵討伐,藉著這次的慘敗,也就正好偃旗息鼓,不再響應川、貞兩國對風出兵的號召,但又為了不得罪川、貞二國,安國提出無償的為其提供糧草和軍械等補給。
平原軍這邊的仗打的順風順水,三水軍那邊則相對艱難一些。
桓軍雖然沒有出名的大將,但戰力並不差的,至少實戰的經驗很豐富。
桓國位於昊天帝國的中南部,和其南方接壤的貞國一樣,常常遭受西方蠻邦、諸國的侵犯,桓國比貞國好的一點是人口多,資源豐富,抵禦外敵的入侵倒也遊刃有餘,不至於象貞國那樣全民皆兵。
桓、貞兩國是近鄰,又同樣面對西方國家、番邦的威脅,所以兩國的關係十分微妙,即要經常合作,聯手抗敵,而同時又存在領土上的糾紛,邊境小規模的摩擦和爭鬥不斷,直至貞國與川國達成同盟之後,桓、貞兩國間的糾葛才減少很多,桓國對貞國的政策也變成以退讓為主。
對於桓軍的戰力,梁啟並未小視,以十萬兵力的三水軍抗衡二十萬眾的桓軍,他也頗煞費一番苦心。
梁啟並未向蕭慕青那樣直接找上敵軍,做針鋒相對的正面交戰,而是在後面尾隨桓軍,並把軍內的一萬騎兵分成若干小隊,不分晝夜的騷擾對方,使桓軍不得安寧。
桓軍當然也有探報,早就知道有支規模不小的風軍在尾隨著己方,桓軍統帥徐青也有主動調頭去進攻,但風軍根本不迎戰,龜縮在臨時搭建的營寨裡死守。桓軍兵力雖眾,但想攻破風軍的營寨可不容易,幾輪進攻下來,非但未攻進去,反而損兵折將不少,最後徐青也只能無奈撤兵,不再搭理這支風軍,繼續向寧地而去。
他不想理會風軍,但風軍可纏著他不放。
桓軍一走,風軍這邊立刻就拆營拔寨,繼續遠遠的尾隨,最最讓桓軍頭痛的是對方的騷擾戰術,小股的風騎兵幾乎是一天十二時辰不停來襲,打完就跑,要命的是他們所騎的都是莫國戰馬,度飛快,桓軍想追也追不上。
等桓軍被惹急了,調回頭去攻風軍主力的時候,後者又已搭好營寨,嚴陣以待,使桓軍的進攻無果而終。
如此幾天下來,桓軍被騷擾的不勝其煩,上下將士疲憊異常,怨聲載道,軍中的將領紛紛向徐青請纓,與後面的風軍決一死戰。
徐青也想與風軍一決雌雄,但風軍根本不給他正面交戰的機會。
風軍的探報也不知道藏在什麼地方,訊息異常靈通,只要桓軍這邊稍有個風吹草動,風軍便能第一次時間得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