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市某經濟開發區。
一般情況下提起經濟開發區,大家馬上能想到的就是高新產業聚集地,各式各樣低碳環保頂尖技術,園區內來來往往的都是穿著白大褂的研究人員,不聲不響的小規模就能有上億的利潤,對普通市民來說,來這裡工作代表著高工資高福利。
可是這處經濟開發區,雖然名字叫開發區,內裡卻並不怎麼沾邊。這裡有企業,卻是改革開放初期各種企業最掙錢時被一窩蜂開起來的,無計劃、簡單粗放、技術含金量低,有些甚至只是幾十人撐起來的小作坊,起個看起來很大氣的名字罷了。上世紀90年代第一次破產倒閉潮來臨之際這些大大小小的企業關停個七七八八,雖然之後這二十多年來原來的老廠被都拆得差不多了,原址新建了不少大型企業,但只要你願意尋找,曾經的破敗還在這裡。
經濟開發區附近企業不少,當然配套住宅也得跟上,這裡的房價比市中區便宜很多,所以這些年下來也建了不少樓,因為價效比還不錯,入住率倒是不低。
袁大爺算是這裡的老住戶,計劃經濟時代,他就在附近的廠子裡當工人,經歷過下崗大潮的他老婆跟人跑了,他自己勒緊褲腰帶想方設法掙點錢,才把三個孩子養大,其中辛酸,不足為外人道也。也正因為以前過過苦日子,70多歲的袁大爺在生活上非常節儉,一分錢都捨不得花。雖然現在生活得不錯,三個孩子也還算成器,每個月給他的生活費足夠他舒舒服服生活,但是多年以來養成的習慣。不是說改就能改的。
不下雨的天氣裡,袁大爺早上早早就起了,做點簡單的早飯,吃完便慢悠悠地出去溜達,兜裡裝幾個塑膠袋,遇到地上有紙殼板啊空水瓶什麼的就會撿起來裝進塑膠袋裡拿回家,等攢得多了再賣給收廢品的。積少成多。也是筆收入。
用袁大爺自己的話來說,哪怕十幾二十塊的,也比我天天待著強<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能買把菜,也證明自己有用不是?而且每天出去溜達也算是最便宜最有效的健身方法了,他可不想在家混吃等死。
天氣好,身體允許的情況下。袁大爺會盡量得走遠一些。他們這一帶工廠企業多,誰知道哪裡會有意外的驚喜呢?上次有一回。在倒閉的舊廠區,袁大爺撿到一大卷銅線,可賣了不少錢。
兩個月前的某一天,天氣還不錯。萬里無雲,袁大爺哼著小曲開始了例行的溜達,他還想去前幾天去過的舊廠區轉轉。
七轉八拐的。袁大爺踏上一條人跡罕至的紅磚路,磚石縫中長滿了青苔。人踩上去十分溼滑,家裡的孩子是不允許袁大爺來這裡的,老人家年紀大了,身體不如年輕人反應靈敏,再加上這邊平時沒什麼人來,手機訊號更是時有時無,要是不小心出了意外,可真就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但是袁大爺上回在這邊得了甜頭,心裡犯癢癢,想著只要自己小心一點,應該不會有事的,就將孩子們的叮囑拋到腦後,還是上這邊來了。
紅磚路不長,兩百多米就到頭了。一堵破牆擋住了去路,袁大爺下了紅磚小道,熟門熟路地向左走了幾十米,撥開兩棵灌木鑽進去,一片斷牆出現在視野中,袁大爺手腳並用,很快翻進舊廠區內,看身手哪像70多歲的老人。
上次袁大爺主要找的是廠區外圍,這一次,他打算進廠房裡看看。
破舊的廠房,外牆原色早已經看不出來,露出裡面斑駁的舊磚頭,讓袁大爺無端感到一陣心酸。他在下崗之後曾經在這裡做過工,雖然工資微薄工作辛苦,但是他仍然做得很用心,工作難找啊,哪裡有他挑揀的餘地,可是即使這樣,這間廠子也並沒有比別家多堅持很久,最終仍然關門大吉。
袁大爺有時候想,幸虧關了,如果沒關的話,不知道他是不是早就得癌症死掉了。這家廠子,是生產石棉的。現在大家都知道這種東西的纖維有強致癌作用,可是在那個需要高速發展經濟、誰都吃不飽的時代,誰還顧得上?
然後這片地就一直空了下來,像是遺忘在時光之外,外面世界的滄海桑田與它無關,二十多年了,它一直保持著原樣,因為地處偏僻,再加上曾經有石棉廠,不管是新建企業還是房地產開發商都很有默契地繞過這裡。
滿眼衰敗,連調皮的孩子都被家長們一再告誡不允許到這附近來玩。袁大爺嘆了口氣,避開地上玻璃碎片過多的地方,小心繞進廠房裡。
不一會,他就揀到不少鐵片,鏽跡斑斑不要緊,回去打磨打磨就好,這東西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