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三章 統一戰爭

,還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思想道德培訓,這種事左小右和項少龍都很擅長,於是降將被送到了項少龍那裡,降臣被送到了左小右那裡,兩個人分別對這些人進行思想改造,只有改造好了,才能為趙國的四個現代化做貢獻。

此後三年間,天下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當然這都是暴風雨前的寧靜,誰都知道趙國現在是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等到一切準備完全,就會對秦國和楚國發動最後的統一之戰。按照左小右的戰略,趙國首先要對付的是楚國。

首先,秦國有八百里秦川之險,易守難攻,眼下還是進行防禦比較好。其次,雖然秦國易守難攻,但秦國也把自己鎖死在了山川之地,只需要少量的守軍,就能讓秦國不敢動彈,這樣趙國就可以集中力量去對付楚國。而楚國是出了名的人口少,原本的歷史上,秦始皇一統天下,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位皇帝,但在那個時候,楚國卻不服,並出現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豪言壯語。

雖說是豪言壯語,聽著讓人熱血沸騰,但那個‘楚雖三戶’,卻也暴露了楚國人口實在不怎麼多,而且因為領土內的開發有限,所以國力也比較有限。

歷史上的戰國時期,秦人口大約5百多萬,軍隊就將近60萬;趙國350多萬,軍隊也將近50萬;楚國軍隊軍隊應該在45-50萬之間,依此推算,楚國當時也應該有350萬至400萬左右的人口,最多也不會超過500萬人。

依據一:秦正式大舉出兵滅楚時,楚國的國土實際上已經損失了大半。兵員數量只相當戰國鼎盛時期的1/3到1/2之間。不過為了自衛,楚國對自己國內兵員的徵集率應該有所提高。因此,滿打滿算也是50萬左右(正規軍差不多隻有20萬)。兵力、士氣、裝備上都與秦軍相去甚遠。不過是面對滅國之災,楚人終於同仇敵愾了一次罷了。

依據二:在秦滅楚之戰中,雖然秦的兵力寫明是60萬人,而楚國的兵力沒有寫明,但卻明確寫了與秦60萬人軍隊對峙的項燕所率領的楚兵為20萬人,這應該是楚國的主力部隊了。如果以此推算,再加上其他的部隊,楚國當時的總兵力也就在45-50萬之間。

通查所有古代戰爭記載,楚國參與的幾千次大大小寫的戰爭中,兵力沒有一次超過20萬人的。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楚國的後勤能力無法保證它一次動用20萬以上的軍力。像秦國那樣,動用60萬兵力,在邊境與楚國對峙一年,所耗費的錢、糧都是楚國的實力所無法負擔的。

依據三:楚滅前經歷兩次大戰。第一次,秦國將軍李信帶兵20萬。楚出兵25萬,將軍為項燕。楚軍勝。

后王翦頃國之軍60萬再伐楚國,楚軍又臨時增軍30萬,總數量達到55萬。是時,楚軍新勝,士氣高漲,數月間屢次出營挑戰,秦軍不應。6月後楚國力不支,軍大飢,引軍東歸就食,秦軍乘機挑選精銳突擊,楚軍五戰皆敗……

出於對歷史的瞭解,左小右知道要打敗楚國最好的辦法就是跟他打持久戰,只要打上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自己這邊前兩充足,不需要消耗多少兵士的生命,就可以讓楚國不戰而潰。至於秦國……先讓他當一段時間的縮頭烏龜,慢慢收拾他。

按照左小右提出的戰略戰術,趙國這邊並不需要派出多像樣的將領,只需要水準線以上,能防守,能熬就行。而且三年時間,趙國的攻城大炮又多了一千多門,其中五百門被送到了趙國和秦國邊境,由項少龍來防禦秦軍的偷襲。剩下的就被投入到了這次與楚國的作戰當中。

其實很多將士不理解,為什麼趙國有攻城大炮這種利器,卻不和楚國正面硬槓,而要打持久戰呢?其實左小右覺得正面硬槓也沒問題,但現在趙國最不缺少的就是時間,最不怕的就是打消耗戰,這一點是楚國的絕對劣勢。而楚國人作戰勇猛,是戰國時期唯一有實力和秦國硬槓的軍隊,而且後來秦國雖然一統天下,但依舊被楚霸王項羽推翻了,由此可以證明楚軍之驍勇善戰,這一點趙國的兵將稍顯不足,所以沒必要去送人頭,慢慢打就好。

耗也耗死他。

於是這一年,趙國出兵一百萬,楚國出兵八十萬,雙方屯兵於邊境線,浩浩蕩蕩,一望無際。但趙軍早早就挖了戰壕,做足了防禦工事,擺明了就是要和楚軍打消耗戰。而楚軍不知道趙軍要幹什麼,總是精神緊張的防備著對面,以免趙軍會突然襲擊。

這可是一百萬趙軍,不是鬧著玩的,哪怕趙軍擺明了要打持久戰,楚軍也不可能放鬆警惕,每天都會在前線加緊巡邏,防備趙軍的突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