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應該不會…。
秦大媳婦想來想去還是搖頭……
裝著心事兒朝自己屋裡走去。
家裡在是村頭,五間青磚瓦房,貼了紅色的喜慶的對聯,相比中堂左邊另外兩間一樣的色的青磚瓦房,右邊則要顯得陳舊些,那對聯貼著的地方,有許多舊年貼過的印記。
右邊是大房在住,而左邊新一點的兩間連了中堂,才修了幾年的,便是三兒子媳婦在住。
這整個便是秦家村頭的舊址,原本是五間大瓦房的地方…
上面是房,下面有地有田。
當初,秦家二老,生了三兒子,一閨女,閨女出閣便嫁了,秦家二老最家裡最喜歡的就是那大兒子和閨女,其餘就是小兒子。
這二兒子因為排行不佔優勢,從小那性格又憨直厚實,連好聽的話都講不出幾句來,一直都不得二老喜歡。
但是這二兒子性格也寡淡不通時務,不為自己爭取什麼東西,也不懂人情往來那一套。
這當時的秦家在這當地家境也只算一般,三個兒子要結婚,家裡除了三間舊屋子,那三個兒子娶媳婦自然是房子不夠,大兒子先娶,娶了之後原本應該是二兒子。
這二老一直在愁這三兒子的婚房。
可是,這二兒子因為性格木訥,話便不多,村中行為處事兒就落了個老實憨直的美名,實際看在別人眼裡就是笨,所以說了很多家,這媳婦一直娶不上,村裡沒那個家裡姑娘肯嫁。
那老二的笨拙就是自己的親生父母都嫌棄,從小偏愛其他兩兒子,其他人看在眼裡,只說這門媳婦不好娶。
說媒說媒,說了幾年都沒成事兒,老二不娶,這老三都快耽擱了,恰好村中的說媒上門,這喜歡老三的姑娘便還多,於是二老合計著,要不就讓老三先娶了媳婦,然後這修好的兩間新瓦房便也給老三娶媳婦用了。
等老三的媳婦一娶進門,這媳婦生的貌是貌,性格又和氣,哄的秦家二老笑呵呵的只一天一個勁的誇讚這三媳婦勤儉,乖巧。
一向連有肚腹的大媳婦都得靠邊。
然後又過了幾年,這老二的年歲一直長,總娶不上媳婦,秦家二老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這村中男人年齡大娶不到媳婦這一家人都是要遭別人詬病的,而這秦家二老那思想包袱背的。
後面,又經轉了幾次媒婆關係,才找到隔壁的隔壁的一個村子裡長的有點瘦弱,因為身體原因一直也沒有找到合適婆家的姑娘,兩家才結在了一起<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而秦家二老終於鬆了口氣…
但是,家裡沒有多餘的房子,這青磚泥瓦的要費不少錢。而且,這二兒子一直不得父母喜歡,家上兩個媳婦長年投巧賣乖的在秦家二老耳根邊攛掇,就說什麼用度給這二兒子的便是白費,多餘。
那個媳婦願意婆家把家裡的東西多分給其他的叔子,伯伯之類的,父母的東西人多一個平均分下來便少一份。
這秦家二老越發的對這二兒子嫌棄,本來就都是放棄了的。
只覺得這二兒子從來不給他們長臉,還總是讓他們蒙羞。
結婚的時候,也不分米分糧,就給了幾百錢叫給二兒子去別處自己修房子住去。
兒子成家就要分田分地,秦家大部分田地都在村頭,恰好這村尾也還有幾分地半畝田。
就恰好把這村尾的田地給了二兒子,然後用那幾百錢修的泥土房也在這邊。
只要成了家,父母的任務就完成,秦家二老便鬆了一口氣。
其他兩兒子都是有磚瓦房,有好田好地,挨著父母住,還可以在父母家裡來蹭吃喝,只有這二兒子像不是自家人一樣,孤零零的派到了村尾,住的泥房子,牆不擋風,屋不避雨。
這秦家二老是覺得對二兒子有虧欠,但是,厭嫌立馬就讓這虧欠便的心安理得。
只是,這二兒子的確是性格天生憨直不說話,被趕出來了也不說兩句抱怨的話。
父母怎麼安排自己便怎麼適應。
因為一直是那樣不溫不火的性子,所以對自家人也不熱情,結果這媳婦娶了,便自成一家,知道自己在父母面前也討不到好兒,也從不願意去討,立家之後,父母本來對這個兒子也就不待見,搬出去後幾乎不聞不問,媳婦也一併嫌棄,而大兒子三兒子—兒子媳婦每天一家屋簷下和樂融融,二兒子也不知道是賭氣,還是自卑,怕惹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