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燕王率領他的遷徙大軍,風塵僕僕開始西行的時候,大明科舉改革後的第一批進士誕生。
數量很多。
總共一千兩百名舉子,居然考中了八百人。
當然,主要是考題簡單。
按照楊豐的出題標準,算科基本上目前新學的小學畢業,中進士就完全沒有任何壓力,畢竟算科進士也就是個最高二元一次方程的水平。農科進士需要懂點農田水利,簡單的農業機械,育種授粉,肥料這些知識也就足夠了。工科進士要求高些,畢竟這個基本上都是那批大學生的,所以物理化學,機械知識這些都得懂。
而最終的進士名單裡面,那五百賜舉人的先帝門生,包攬所有工科進士。
一百五十人。
各科進士數量並不相同。
文科進士最多,這個一共兩百五十人。
農科兩百人。
算科兩百人。
工科一百五十人。
兵科因為專業性太強,總共五十名進士。
他們除了部分進入兵部,剩下都是要分配到五軍都督府,各處都指揮使司,在那裡充當一個新設立的參謀職務。
至於這個職務的工作內容……
沒有工作內容,就是跟著主官打雜,相當於秘書,不過這些參謀都有單獨奏事的權力,所以也可以說是監軍,總之他們的工作內容幾乎可以說無限,哪怕是都督指揮作戰他們也可以跟著。
現在人少不重要。
但以後會源源不斷考出,這些兵科進士會進入所有衛所,最終變成衛所裡的流官。
相當於武舉了。
至於正式的武舉,這時候並不存在。
這時候有對世襲武將考核,也就是衛所軍官的子弟,在應該繼承他們上輩職位時候,需要對他們進行考核看有沒有資格繼承,而他們考核透過就是世襲的武將了。但這個職務是給世襲武將的,平民無緣,底層軍戶則只能指望打仗時候軍功,所以兵科進士就成了平民,底層軍戶在非戰爭時候晉升武職的重要途徑。最終從,並逐漸掌握真正權力。
那時候就可以對衛所繫統下手進行改革了。
說到底衛所繫統必須改革。
但目前大明衛所繫統都處於戰鬥力足夠強的時候。
所以並不迫切。
畢竟這時候衛所將領還都是很能打的。
又不是明末那些純農奴主。
至於其他四科,都有對應的系統分配,算科進戶部,但戶部可不只是京城戶部,這個系統在各地分司,稅收系統,倉儲都歸戶部,嚴格意義上說銀行也歸戶部管轄……
指導。
甚至新成立的南洋公司,也是戶部指導。
戶部在南洋公司還有股份呢。
工科進工部。
工部同樣也不僅僅是京城的工部衙門,各地官營的礦山,鐵冶,工程營造,統統都是工部的,就連倭國的石見銀山都是工部下屬的。所以這批工科進士,除了在京城工部充當佐貳官之外,還得前往各地充當場監礦監之類。
農科就簡單了。
直接去各地縣衙充當佐貳官,包括文科進士除了京城衙門,其他的也一樣分配地方做佐貳官。
實際上就是去實習一下,像那些到縣衙做佐貳官的,熟悉一下情況直接升官就行。
尤其是那些目前缺主官的地方甚至直接升知縣也可以。
特殊時期。
沒必要讓他們按部就班的升遷。
要不是還有大量佐貳官和胥吏在地方上賣力表現,期待升遷機會,楊豐都想幹脆讓他們當知縣算了,不過目前來講,終究還得照顧一下這些正在給他維持地方的佐貳官和胥吏。大明朝在官員大逃亡的混亂局勢下各地依然保持穩定,其實主要就是因為這些佐貳官和胥吏,他們在意識到自己很可能有出頭之日後更加努力工作。
所以這當官的真不缺。
各地眼巴巴等著做官的人多了,用不完,根本用不完。
考出的進士,在受到女皇的親自殿試……
面試。
畢竟這時候的女皇也不識字。
所以只能面試。
當然,還是太后抱著女皇,由女皇陛下的目光在密密麻麻的八百人臉上掃過,別管是不是好笑,反正女皇陛下都看過,也就算他們得到女皇陛
至於具體的分配,這個當然由吏部負責。
但鑑於吏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