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豐進嘉峪關時候已經是初冬,他到肅州時候朱元璋給朱棣移封西域的聖旨就昭告天下。
當然,燕王還是燕王。
封爵又不是隨封地改變的。
朱元璋的西域設計完全按照此前楊豐和朱棣的建議。
核心當然是燕國。
東起巴倫臺,北界精河,西界怛羅斯河,南界當然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
這裡面巴倫臺是從東邊翻越天山的咽喉,無論從吐魯番還是從北疆的呼圖壁還是從叉力失想要去伊犁河谷都得走這個山間交匯口,精河則是從北邊越過北天山的咽喉,因為它後面分出兩條,一條登努勒臺道一條果子溝,西邊過怛羅斯河再向西就沒什麼好地方了,那一帶也就是楚河流域最好,而南邊從伊犁河谷南下的夏特和烏孫兩大古道都在燕國。
南疆和北疆之間的咽喉鐵門關同樣在燕國。
可以說鎖死西域交通。
其他勢力全部被燕國隔離開。
另外燕王護衛增加到五個,避免六個容易聯想起天子六軍,而原本在北平的三護衛歸北平都指揮使司,除了已經確認的太平一個護衛外,由朝廷另外給他選四個護衛,但跟隨他西征的將士裡面,有願意留在西域的,根據原本職位統統升一級留下……
不過實際上不會有太多願意留下的,也就是他那些親信們。
普通士兵和軍官,誰會願意跑西域去,更何況這一次大家都撈足了,回家享福多好啊!
包括朱元璋承諾的四個衛,恐怕短時間也很難湊出。
不過好在這四個衛到達前,目前在西域的官軍只能分批撤回,這個過程可能得兩三年,足夠完成替換了。
四個衛兩萬多戶,加上太平的數千戶牧民,另外那裡其實也還有少量很難說民族的居民,其實真要說漢人也有。
而納黑失只罕賜姓朱,賜名朱永忠,改別失八里為庭州,改吐魯番為高昌,改叉力失為焉耆,連同鄯善及火州,五城及所屬各城合併為高昌國。
然後以朱永忠為高昌國王。
但改原本附屬別失八里的昌八里為迪化,在迪化設立北庭都指揮使司,並以迪化設立迪化衛,鐵門關以東都算北庭都指揮使司。
當然,不只一個迪化衛,實際上至少三個衛才行,畢竟昌八里向西到精河還有大片可開墾荒地。
封馬哈麻為疏勒郡王,世襲疏勒宣慰使,疏勒宣慰使司下屬也就是從疏勒到于闐的各城,各城城主一人一個長官司長官,反正他們自己私下肯定還是叫埃米爾的,用不著給他們太大的官,但同時在疏勒設立安西都指揮使司,並設立疏勒衛。
這種操作很普遍。
宣慰使,宣撫使這些土司,和衛所共用一城在西南很常見。
比如奢家的永寧宣撫使司和貴州都指揮使司所屬的永寧衛,這兩家就是共用永寧城,一條永寧河把兩家隔開,西邊永寧宣撫使司東邊永寧衛,就連所屬土地都很難明確分開。
包括貴州宣慰使水西安家,實際上的宣慰使駐地也是貴陽城。
而貴陽還是貴州都指揮使司駐地,後來的貴州布政使司駐地,貴州巡撫駐地。
這種制度很好的盯著土司們,後者被軍戶們幾乎貼身鎮壓,等到不過軍戶制度崩壞後,就成了方便軍戶往土司那邊逃亡了,而逃亡到土司那裡的軍戶,又成了土司手中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幫助他們獨霸一方,所以奢安之亂時候,奢崇明部下大將多數都是漢人。
很大一部分就是逃亡的永寧衛軍戶。
所以和明末的衛所將領比起來,土司都成了眉清目秀的。
而大宛和昆陵兩個都指揮使司就沒有朝廷的衛了,倒是哈只如願以償的得到了大宛國王封爵。
大宛國王和大宛都指揮使司也不衝突。
理論上迪化還是高昌國境內,藩屬國是藩屬,朝廷的都指揮使是朝廷派駐到藩屬國的,為了避免加重藩屬國的負擔,當然要自己墾荒種田。
像大宛都指揮使這種羈縻的遊牧民就只能是自己遊牧了。
至於新投靠的月即別,也得到皇帝陛下封號,他們分兩部分,在額爾齊斯河西岸遊牧的幾個酋長,被封羈縻指揮使,歸昆陵都指揮使司,東岸遊牧的也一樣是羈縻指揮使,但歸瀚海都指揮使司。
這樣時間久了,他們之間也就分成兩個集團了。
帖木兒也得到正式封號。
康居王。
撒馬爾罕改名康居。
但另外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