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人不禁會有些疑惑,既然武大隻是想改變梁山好漢不得善終的悲劇,他為何還要讓梁山好漢參戰?
畢竟,戰場上刀劍無眼,只要梁山好漢參戰,有所損傷是肯定的,那豈不是還是要死人?
是的,戰爭總是要死人,可還是那句老話,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
保家衛國而死,便是重於泰山,死得其所,並不是悲劇。
好男兒理應上馬殺敵,難道不是嗎?
道理很簡單,我相信,我們生活在後世和平年代的人們,待有朝一日,小鬼子還敢打進我們的祖國,即使我們手無縛雞之力,即使我們都是在讀書的年輕人,可如若祖國有需要,需要我們上戰場,我們依舊義不容辭,難道不是嗎?
而對於武大而言,道理也是一樣的。
雖然武大有時候很無恥,無恥到甚至有些猥瑣,有些自私,但他既然已經穿越到大宋來了,如若讓他對大宋的滅亡視而不見,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換了任何一個人過來,也是絕對不可能。
這與骨氣無關,與武大一直無心朝堂也無關,這隻與人存活在世上的信念有關。
非吾族類,其心必異。
遼國的統治者是契丹族,再北方的金國是女真族,武大不可能坐視外人來屠戮我們自己人。
何況,大宋一旦滅亡,武大好不容在陽穀為兄弟們開設的家業,在整個大宋開設的錢莊與四海鏢局,瞬間就會變成子虛烏有。
即使武大率領眾人躲到江南,等待日後的南宋建立,可莫要忘了,南宋同樣會滅亡在蒙古族手裡<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到時候,武大又該何去何從?即使他那時已經老去,可他和兄弟們的後代,又該何去何從?
有家才有國,有國才有家,兩者向來都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所以,無論是從民族大義上來講,還是從私人角度來看,為了一勞永逸,武大都絕對不允許大宋滅亡。
即使他能力有限,可他可以去仔細回憶歷史上大宋滅亡的原因。
所以,在剩下來的時間裡,武大閉門不出,仔細勾畫地圖,以及回想大宋的數次慘敗。
而院子裡,張良與吳剛正在血鬥!
武府三大家將,張平、張良、吳剛,張平陪著西門慶守在陽穀,所以張良與吳剛倆人,正在爭奪到底誰陪武大北伐的名額。
……
接下來的數日,在武大動作連連的同時,朝廷已經收到北方邊境急奏,前線已經開始零星交火,遼國即將兵臨城下,請求支援。
過慣了安穩日子的百官,慌亂者有之,憤怒者有之,緊急被宣召入宮的……也有之。
童貫一系的軍中大員,一個不剩,全部入宮;
三省六部,各方大員,全部入宮;
就連一直在府中養病的蔡京老狗,也被傳進了皇宮。
大戰將啟,養病?養你妹!
由於宋徽宗早與金國簽署過聯手伐遼的盟約,朝中的大臣無論是反戰派還是和平派,此時都必須支援主戰派。
原因無他,如若不然,宋徽宗勢必會讓他們吃不了兜著走。
但即使朝廷萬眾一心,擺在眼前的問題已經成堆。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便是糧草。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戶部必須拿出可行的方案來解決。
可是,大宋很窮。
確切的說,大宋百姓很窮,大宋的百官很富裕,但國庫……很窮!
窮到根本不足以支援這一場大戰。
這突如其來的戰爭,除了打亂了武大的節奏之外,同樣也讓朝廷粗手不及。
本來按照約定,還有一年多的時間才進行北伐,誰都沒想到,結果人家遼國主動出擊了。
如此一來,大宋壓力陡增,很多排程問題都需要解決。
莫要忘了,如今本來就是冬季,朝廷需要賑災,需要讓百姓過冬,無論國庫裡撥出的銀錢到底是落入了百姓手中,還是被中間的地方官員和京官聯手剋扣掉了,總之就是國庫已經出錢了,這一點毋庸置疑。
何況,自從武大進京,朝廷對於軍方的動作本來就很多<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馬蹄鐵那玩意雖然造價低廉,但普及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