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取他的失地。”
荊南四郡乃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此四郡位於長江以南,地廣千里,純論面積的話,足抵荊州一半。
只是此四郡地廣人稀,大部分地域尚未開發,經濟較為落後,四郡只有長沙郡實力稍強,其餘三郡加起來經濟實力都沒有江陵和襄陽所在的南郡強。
劉表若有那個本事,憑著荊南四郡就可獨抗陶商,達到翻盤的地步,那他也不至於被陶商殺到這般狼狽不堪的程度。
“劉表,你果然想學你那大耳同賊,把我當成了曹操麼……“陶商思緒飛轉,腦海中,不由想起了曾經的歷史。
曾經歷史,曹操統一北方後,率大軍南下,橫掃荊襄,那時劉表已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可以說曹操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荊州。
那時的劉備,在無路可走之下,選擇跟孫權聯合,與曹操展開決戰,最終發生了決定天下走勢的赤壁之戰。
現在的情況是,物是人非,但劉表所面臨的局面,與當年的劉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困境下,選擇與孫策聯手,也是劉表唯一的出路。
當然,劉表現在的情況,可比劉表當年強多了。
當年的劉備是兵不滿萬,手底下沒有半點地盤,現在的劉表,好歹還有兩萬多號兵馬,江夏和荊南四郡,都還在他的手裡。
至於此時的孫策,無論從個人能力,還是麾下軍事經濟實力,都要遠勝於曾經歷史中的孫權。
陶商所面臨的敵人,明顯要比當年的曹操,要強大得許多
這要是放在旱地上,陶商當然不懼此二賊聯手,但在這長江流域,水戰為主導的地方,可就由不得他不忌憚三分了。
“大王,現今我們已攻下江陵,戰略目標基本已實現,這個時候沒必要急於跟孫策開戰,倒不如先暫時息兵,在江陵大造水軍,安撫人心,等時機成熟後,再順流東下,徹底攻滅劉表不遲。”張良向陶商提出了建議。
張良所言,也正合陶商心意。
曾經歷史中,曹操就是挾著掃滅荊州之勢,狂傲到目空一切,不等休整將士,坐穩荊襄,就大舉東進,貿然跟孫劉聯軍進行決戰。
結果卻是,赤壁一役,曹操被周瑜所敗,被迫退回北方,連江陵也失而復得,徹底失去了在有生之年,一統天下的夢想。
陶商熟知歷史,自然要以史為鑑,不能學曹操那般太過狂傲然,張良的提議,自然便符合他的心意。
權衡諸般利弊,陶商欣然道:“好,就依子房之計,先讓劉表再苟延殘喘幾日,待我大魏水軍大成之時,再滅他不遲。”
於是,陶商當即下令,諸路兵馬停止進攻,佯攻夏口的伍子胥所部,也全部退因襄樊,進攻的腳步就此停止。
當劉表倉皇的退往夏口,企圖聯手孫策,誘使陶商水上決戰之時,陶商卻偏偏不上他的當,選擇了偃旗息鼓。
陶商也不班師鄴京,而是選擇暫時將行宮安置於江陵,以方便他安撫人心,坐穩荊襄。
一方面當然是因為連月血戰,士卒疲憊,需要時間來消化勝利的果然,讓士卒休整,且水軍不夠強大,不足以跟孫策的吳國水軍一戰。
另一方面,陶商也是故意按兵不動,以瓦解劉孫的聯盟。
陶商很清楚,劉表和孫策之間,畢竟存在著殺父之仇,如果自己攻擊太急,必會促使他們放下舊仇,聯手起來對抗自己。
而陶商想要在長江上擊敗他們,就必須要有一支足夠強大的水軍,光憑伍子胥的五千水軍,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就算伍子胥是水軍先驅,但讓他只用五千水軍,去對付隨便拉出一個將領,都是水戰好手的吳國水軍,顯然是不太靠譜的。
反過來,如果自己按兵不動的話使,便能使他二人猜忌再起。
殺父之仇,孫策肯定是不會忘記的,而眼下孫策大軍又在劉表的地盤上,劉表自然不可能不心存防備,陶商按兵不動,就是給他們兩人加重猜忌的機會。
事實證明,陶商的預料是正確的。
陶商按兵不動,不出一月,細作便發回情報,孫策率領著吳國大軍,從江夏撤兵,退回到了柴桑一線進行觀望。
孫策大軍一後退,陶商便更高枕無憂,不用擔心江陵會受到敵方水軍威脅,可以大張旗鼓的大造戰船,訓練水軍。
同時,陶商又下令給徐盛,令他率領第二批五千人的徐揚水師,儘快趕到荊州來會合,以統實他長江水軍的實力。
當然,陶商也不會等太